本文作者:admin

AITO问界系列大卖!华为究竟在背后孵化着多少赛力斯?

AITO问界系列大卖!华为究竟在背后孵化着多少赛力斯?摘要: AITO问界系列大卖背后,华为正在孵化更多的“赛力斯”...

AITO问界销量火爆,七、八月份的出货量起初在七千辆左右徘徊,八月份突然突破一万,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新兴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佼佼者。

凭借这一成绩,AITO问界背后的华为,在众多科技企业投身汽车制造的风潮里,率先实现了显著的销量突破。

01

战力澎湃的AITO问界

AITO问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属于较晚进入市场的品牌,它是由重庆小康集团旗下赛力斯公司与华为企业共同研发的结晶,同时也是华为在2019年5月设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简称“车BU”)以来,正式推出的首款智能化合作车型。

普通购买者印象最深的是问界M5和问界M7这两种当前热销的车型,而业内人士清楚,问界品牌最早的产品要算2021年4月于上海车展首次公开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这款汽车虽然未标注问界商标,却是华为和赛力斯联手制造的初始车型,并且两家公司在该车型制造过程中采用的合作机制,与问界M5、M7保持一致,均属于华为BU“智选车模式”。就市场表现而言,当时并不惹眼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在销量方面同样平淡无奇。这个价位约为20万至25万元的新车,在5月份面市后,直到6月份销量才初次超过千台,接着便一直稳定在每月两千多台的销量区间,与当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者“蔚小理”等相比,差距相当显著。

自2021年岁末起,情形出现显著转变。华为方面骤然增强扶持,由消费者业务及汽车业务主管余承东亲自出面,于十二月二日宣告与赛力斯智选车模式实现深度合作,全新打造AITO问界品牌,并运用华为自有终端渠道,全面参与新车销售,积极推广该款产品。赛力斯的新能源车业务发展迅速,3月份推出了尺寸较大、采用混动的问界M5,售价为25万元。紧接着,9月份又推出了全尺寸混动的问界M7,价格超过30万元。紧接着,在秋季的新品展示会上,还展示了问界M5的纯电动版本M5 EV。

华为倾力投入并且车辆持续更新换代,赛力斯的销量不断增长,很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耀眼的新星,其从华为智选SF5到问界M5,再从问界M7到问界M5纯电版的一系列车型,也为造车新品牌增添了极为夺目的形象。

这一年的成长历程中,问界品牌持续进步,同时也看到了赛力斯从默默无闻的制造商,蜕变为实力强劲的领先者的过程。在跟华为联手之前,赛力斯只是小康集团在2019年为了探索新能源领域而推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品牌。公开资料显示,这个品牌在2020年整个年度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总共才超过一千台。2021年伊始,赛力斯同华为的协作使其步入高速成长期,仅华为智选SF5一款车型,赛力斯全年销量便达八千余台,较2020年增长逾七倍,但同当时新能源领域势头强劲的“蔚小理”等新兴企业相比,其表现仍显逊色。终究,蔚来、小鹏、理想那些领先者,当时候单月销售能达六七千台,甚至超过一万台,它们的整体表现,比赛力斯最出色的记录还要多出六倍以上。

不过,自从问界品牌加入市场后,整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问界M5车型于三月面市,赛力斯的月度销售量随即快速增长,突破三千台。五月时,销量进一步飙升,超过五千台。到了六月和七月,每月的交付量已经达到七千台以上。最新披露的统计表明,问界系列八月份的出货量第一次超过了万量级别,具体为10045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77.91个百分点,成功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销售排行榜的前十位。到目前为止,赛力斯的市场表现在这五段时间里实现了四个级别的显著提升。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赛力斯旗下涵盖问界5、问界7以及问界5EV等多款车型,其售价普遍超过20万元,部分甚至高达30万元以上,完全符合中国市场对于中高端产品的定位标准。具体到AITO问界M5车型,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销量统计,该车型在8月份的交付数量为7372台,成功跻身25万元以上价位新能源车销量榜单前三的位置。

02

问界M系列凭什么战力澎湃?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许多企业正积极进行价格竞争,例如小鹏、特斯拉和理想等;而问界系列则保持稳定。

问界M系列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发生重大转变。最值得关注的是,先前领先的造车企业如“蔚小理”,如今显现出动力减弱、业绩下滑的现象。根据统计信息,问界系列在八月期间成功交付了十一千零四十五辆最新车型,与此同时,普遍认为稳居前三甲的“蔚小理”品牌,在当月的车辆发放数量上分别仅为一万零六百七十七辆、九千五百七十八辆和四千五百九十一辆,整体排名被问界系列超越。

行业内感到担忧的是,那些原本占据领先地位的厂商在销售遇到阻碍时,突然之间打起了“价格战”。比如,小鹏从八月份中旬起,就通过全国范围的“尾款折扣”活动,为不少车型提供尾款优惠,优惠金额从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关于目标,更是曝出将停产的ONE系列汽车,给予两万元的价值优惠,致使部分购买者因收车后面临“价值下降”、“财富缩水”而公开向企业表达疑虑,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全球汽车行业的佼佼者特斯拉,最近宣布了新的促销计划,打算在九月后期,借助保险公司的资助,让不少车型的购买者直接享受八千元的价格折让。这种折扣措施,本质上是为了通过隐蔽的价格竞争手段,来确保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在众多品牌纷纷陷入低价竞争的浪潮里,问界M系列却显得格外稳定,宛如一个稳固的避风港,它自推向市场后,价格始终如一,主力车型M5即便月销量突破七千台,二十五万元的定位依然没有任何变动,至今也未曾听闻任何打折促销的传闻而最新发布的M7车型,其售价并未受到多家企业价格竞争的影响,反而提升至31.98至37.98万元的范围。许多业内专家甚至指出,问界系列未来可能向40万元价位迈进。

那么,问界系列作为“后来者”,是如何取得如此强劲性能的?对此,华为消费者业务及车BU高管余承东,在2022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提供了深入说明。他强调,赛力斯强大性能的根本原因,在于华为的“智选车模式”!华为在汽车制造领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运作方式,分别是组件的通用化供应方式,HI方案(华为技术融入方案),以及合作选配方案。赛力斯的问界M系列,便是合作选配方案中的典范案例。智选车模式,就是华为借助合作造车,运用十几年To C转型、终端及手机消费电子业务中,积累的品牌渠道零售、营销和产品定义经验,协助车企优化产品,提升设计、体验、营销、渠道和零售水平,全方位提供支持。

在联合赛力斯开发问界系列期间,华为主导了整体智能化系统的构建,为伙伴方输出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座驾、电动化技术、网络互联、车与云端协同,以及感知设备与一体化热控在内的全部智能模块。AITO问界M5的开发过程中,工业设计团队和软件团队都深度介入了其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华为为了加强产业链和质量管理,派遣了将近300人的团队到赛力斯进行驻扎,全面负责质量管控工作;在产品渠道和零售营销层面,华为倾注了大量资源,确保AITO问界系列能够直接入驻华为最出色的授权体验店,以此拓宽用户接触范围;此外,华为还借助自身的能源网络体系,将AITO的充电网络扩展到了全国300多个城市。到今年八月为止,AITO品牌已经拓展到171座城市,用户服务网点和体验网点已经建成700多个,并且计划在年底前增加至1200个以上。

得益于华为智选车模式的强大支持,赛力斯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03

华为智选正在孵化更多的“赛力斯”

统计资料表明,AITO问界系列面市仅八十七天,便达成单月销量突破一万台的成就,刷新了电动汽车领域的历史纪录。这一纪录的诞生,证实了华为智选造车战略已通过实践检验,获得了向其他行业同行扩展的影响力,预示着华为汽车制造事业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事实上,华为智选在新能源行业赢得了众多汽车制造商的肯定。比如,奇瑞汽车已经和华为达成了至少两款车的合作意向。江淮汽车也至少有一款车计划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合作。至于极狐汽车,不仅继续沿用与华为的HI合作方案,未来还将有一款车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进行研发和生产。

依照先前所述,华为涉足汽车制造的三种业务形式里,除去自主选择型,还包含组件的标准化生产以及HI合作模式。目前,统一化的零件方案已经使华为的汽车网络单元、驱动电机与控制系统、激光探测设备等组件,销往世界各地,并装配在“数以千万计的车辆”上;同时,HI方案(也就是华为智选的模式)则让华为转变为汽车制造商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合作方。

所谓华为造车的三种模式,并非各自孤立,而是彼此间存在配合关系。从作者角度分析,这些模式可以组成一个联动体系。展望未来,这两种造车方式——即模块化组件方案和HI合作方案——或许能转变为车企的辅助手段,进而被华为应用到其他产品的培育过程中去。

借助华为的知名度带来的关注度,以及技术层面的支持和资源上的协助,华为智选计划在汽车行业培育出更多的类似塞力斯的企业。

此外,华为在汽车领域的雄心并未停止前进。近期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掌门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负责人余承东公开表示,当前汽车行业已迈入以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为标志的全新发展阶段。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在介绍AITO问界M5 EV新车型时明确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诸多核心技术层面,华为已经达到与特斯拉不相上下的行业顶尖水平。比如,问界M5 EV配备的HUAWEI DATS系统,具备超快的路面监测反馈能力,能够实现毫秒级响应,在颠簸路段行驶时表现出色,保持高度平稳,同时在弯道驾驶过程中也能确保稳定可靠。此外,当前全球范围内只有特斯拉与华为拥有这项技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汽车内部智能化层面而言,华为鸿蒙操作系统3所拥有的尖端分布式技术特性,实际上已经让特斯拉感到力不从心。

先进科技,这确实是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众多汽车制造商而言,新能源领域只是初步阶段,后续的智能发展才是核心。

许多汽车制造商认为,依靠华为的汽车制造能力,他们在后半程的国际竞争中会更有优势。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