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北京举行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会场备受瞩目,业内热议主要围绕车辆自主驾驶水平提升以及座舱计算能力比拼。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提出“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这句话没有过多专业词汇的修饰,却如同投入快速变化的行业水流中的一块石头——在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它点明了一个被某些公司忽略的关键点:消费者对汽车的根本追求,离不开“安全”这个要素。
一、赛力斯的底层逻辑
智能汽车领域提及安全,已非仅关注车身钢材强度等旧有标准。张兴海强调的“安全是智能前提、安全是电动基础、安全是豪华核心”,并非空泛口号,而是赛力斯确立安全框架的根本原则——这一点,从其“依据场景设定安全标准”的思路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传统汽车的安全构造,很大部分是按照固定模式来设计的,例如在撞击实验时,会设定特定的角度和速度进行检测。但用户的日常驾驶状况远非测试所能涵盖:早晨交通高峰期的强行插队,雨天视线不良的困扰,老人和小孩无意间操作车载系统,长时间行驶时的精神不集中……赛力斯针对这些情况,根据超过一百九十种实际用车需求,分析出超过三百四十种安全特性,最终构建了包含生命安全、车身安全、健康安全、隐私安全四大智能安全领域的整体方案。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安全从“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洞察”和“全程维护”。例如“生命安全”机制,不仅涉及事故发生时的安全气囊启动,还涵盖了驾驶辅助系统对潜在危险的提前警示与减速——问界车辆行驶的近38亿公里辅助驾驶过程中,成功预防了超过200万次潜在碰撞,这充分展示了该机制的实际效果。比如“健康关怀”,不同于某些品牌仅强调“环保用料”,问界系列屡次荣获“五星健康座驾”“极低辐射车辆”认证,表明其在车内空气环境、电磁波防护方面,达到了可测量的安全要求。
从顾客立场出发,这种“情境化保障”才是核心诉求。当某个厂商愿意投入资源去探究“车辆在地下停车场寻车时的照明配置”“孩童在后备座误操作车窗的锁定功能”,而不是单纯追求“百公里加速提升0.1秒”,它对“高档”的认知,就比其他企业深入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维度。
二、撑起“安全豪华”的底气
业内常提及“安全意识”,但真正缺乏的是执行层面的实践——这也是我倾向于赛力斯的原因:其安全承诺,有具体成果和权威检测报告作为依据。
张兴海会议上公布的若干信息,颇为引人关注。首当其冲的是关于辅助驾驶的成效:问界辅助驾驶行驶距离将近38亿公里,能够预防潜在碰撞超过200万回,实施了主动干预服务超20万次。这项资料的关键意义,在于它并非来自实验室的“理论数值”,而是源自海量用户产生的“实际使用情况”——38亿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将近9.5万圈,200万次防撞操作意味着至少200万次潜在事故隐患被消除,这对于使用者而言,比“自动驾驶L3级”更能提供真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更有力的证明来自官方机构的检测验证。率先通过中保研C-IASI安全测试,成为首个达到“超4G”水准的车型,这个“超4G”究竟代表什么?C-IASI的“G”象征卓越水平,“超4G”表明在车身构造、驾乘者防护、行人安全、智能辅助安全这四大关键方面,都显著超越了卓越水准。在中国汽研的“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估中荣获所有项目第一名,这更加彰显了赛力斯在安全方面的实力,不仅包含“物理碰撞”测试,还涵盖了“智能交互”考察。
对B端读者而言,这些成果还隐藏着另一层含义:赛力斯的安全并非局部改进,而是整体实力的体现。例如M9的“超4G”表现,涉及车身设计、材料选择、生产技术、电子操控系统的联合作用;M8的智能指标获得满分,得益于软件编程、传感器校准、人机界面设计的完美融合。这种系统化水平,较之某个单项技能的“展示”更为难得,同样更有助于确保产品运行稳固可靠。
三、安全不是孤立的技术
很多人会好奇,赛力斯为何能将安全性能提升至此水准,其缘由在于张兴海提及的“赛力斯产业大脑”。
智能汽车的安全,并非仅靠汽车制造商独立完成。电池安全方面,需要电芯厂商与电池管理系统公司共同协作;隐私安全领域,离不开云计算和数据安全企业的协助;辅助驾驶安全,则需高精度地图和传感器厂商紧密配合。赛力斯的核心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安全合作体系”——汇集了行政、公共、行业、公司“四方”力量,整合了技术革新、资本投入、产业运作、人力支持“四项”要素,使得生产链条的每一个部分都围绕“安全”展开工作。
以赛力斯为例,若要增强电池在高温下的稳定性,便能借助“产业大脑”迅速联系电芯供应方与材料厂商,合力打造耐热性能更佳的隔膜;倘若需改善雨天辅助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亦可联合传感器厂商优化程序,使其能应对不同雨势环境。这种高效的协作模式,促使赛力斯的安全技术进步加速,同时确保安全规范的执行更为精确。
从行业角度分析,“产业大脑”的模式还化解了一个难题:在传统供应链中,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经常存在“上下级较量”的局面,安全规范的落实程度往往不高。赛力斯借助“四边四环”的整合,将“确保安全”转变为整个链条的集体追求——这不仅能增强问界系列产品的安全性能,也为行业展示了一种“供应链共同维护安全”的实践范例。
四、AI时代的“移动智能体”
张兴海在会议中阐述,汽车产业正快速从“人工智能+汽车”转向“移动智能体”。身为媒体从业者,我认同这一观点十分精准,不过也必须关注:人工智能赋予汽车“聪慧”特性的同时,也为安全层面制造了新的风险,诸如人工智能判断出现差错、信息资料外泄、运算机制存在偏向等问题。
赛力斯的策略核心,是将安全理念融入智能移动载具的发展进程里。张兴海强调要为乘客提供富有共鸣感、更加聪慧、高度安全且值得依赖的交通感受,其中值得依赖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自动驾驶技术,往后或许要应对更错综的行驶环境,比如有人突然从马路中间跑过、或者路面在维修改造,赛力斯应该做的,是让机器的判断过程更加公开化,让驾驶者明白机器为何会采取减速、闪避的措施,而不是让驾驶者对机器产生全然的依赖。
比如涉及情绪化沟通,车辆能借助声音、神态解析驾驶者的心境(比如感到困倦或烦躁),并适时给出安全警示(例如“您已经不间断行驶两小时,请考虑暂停驾驶”),这实际上将“安全”的概念从“物质维度”扩展到了“精神维度”。这种发展,既顺应了“移动智能体”的潮流,也坚守了“安全是首要原则”的立场。
AI时代的安全建设,绝非一日之功。赛力斯的优势在于,它早已将“安全”视作企业的根本特质。当其他公司还在纠结如何展示AI功能时,赛力斯已经在考虑如何让AI功能更安全。这种前瞻性的规划,或许将成为它未来竞争中的制胜关键。
写在最后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已经结束,“安全才是顶级享受”这个观点,可能吸引不少公司关注。不过核心意义,不在于随大流说漂亮话,而在于切实履行承诺。
赛力斯和问界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两个关键认知:其一,高端品牌的内涵正在演变,不再侧重外在的奢华装饰,而是更注重为消费者创造实际效益,而保障安全是所有用户效益的根本前提;其二,智能汽车领域的较量,归根结底是整体实力的比拼,涵盖了从构思到工艺,从信息到供应链的各个层面,唯有每个部分都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获取消费者的深度信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