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的不起火电池,要是没有蔚来推动,还得等5年时间。相关探讨把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博弈”推到台前,这是近期小红书上一则关于“蔚来驱使宁德时代提前研发电池”的讨论。据网友爆料,宁德时代去年发布的“不起火只冒烟”电池系统方案,实际源于蔚来先在其他电池公司达成的技术成果。蔚来提供样件之后,直接让宁德时代原计划2025年量产的项目,提前了整整5年得以落地。这场合作,看似是“车企倒逼供应商”,不仅引发了关于“谁是技术推动者”的争论,更撕开了新能源行业的路线分歧,该分歧涉及“安全与效率”“保守与激进”。

故事的核心,无法避开蔚来对于电池安全的那种“执念”,不同于行业内多数把追求“高能量密度”作为主流选择的车企,蔚来依据换电体系的特性,更看重的是电池的“稳定性”以及“长寿命”,就如同评论区网友“亚洲考拉”所说的那样,蔚来舍弃了宁德时代擅长的811三元锂路线,坚持采用更为中庸的 523 路线。811电池,因其镍含量高达80%,在能量密度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成为不少追求长续航的高端电动车的首选;然而523电池,即镍占比50%、钴占比20%、锰占比30%的电池,虽说能量密度略微低些,可在热稳定性上表现更为出色,更能契合换电模式下“电池循环使用、多车共用”的场景需求。这种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是蔚来对用户安全的考量——换电用户的电池存在于不同车型间流转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其影响范围远远超过单辆车,所以“不起火”相较于“多跑几十公里”而言更为重要。
是这种需求差异,致使蔚来成了“技术推动者”。据爆料,蔚来先于其他电池公司验证了“不起火电池”的可行性,接着把样件与技术需求一同同步给宁德时代。那时宁德时代的该方案尚处于“远期规划”,原本计划2025年才开始启动量产;然而在蔚来的推动之下,项目进度大幅提前,最终到去年就达成了技术落地。对宁德时代来讲,这既是一种“压力”,还属于一种“机遇”,蔚来的需求促使其在安全技术方面加快迭代,“不起火电池”得以落地,这让宁德时代在“安全赛道”增添了一张王牌,进而后续能够拓展到更多对安全有着较高要求的车型市场,这种“车企提出需求、供应商攻克技术”的合作模式,原本是行业的常态,然而在蔚来与宁德时代这组“巨头组合”身上,却引发了完全不一样的声音。
评论区存在的撕裂感,恰恰体现出行业对于“技术价值”有着认知分歧,有支持者,比如网友“summer”直接表明,“国内好多技术都是蔚来率先拥有,其他才跟着有,它具备这样的条件去倒逼供应商”,在这些支持者的认知里,蔚来勇于跳出“唯能量密度论”的怪圈,促使安全技术得以落地,从本质上来说是在给行业确定“安全底线”,防止车企为了续航数据而忽略安全风险,然而质疑者数量也不少,网友“添亿爸爸遛娃日记”直接指出,“这并非技术进步,而是用落后技术换取安全”。在他们看来,放弃811路线改选523,这是“保守”的一种表现,电池技术取得进步,应当是“安全与效率同时获得”,并非“两者之中选其一”。还有网友调侃说“蔚来致使物理学不存在了”,意思是“不起火”的宣传或许存在夸大情况,毕竟电池安全受到材料、结构、BMS管理系统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单个技术很难做到绝对“不起火”。
在这场争议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新能源行业发展至新阶段时所出现的“必然矛盾”,随着电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电池安全事故呈逐渐增多的态势,“续航焦虑”正慢慢被“安全焦虑”所取代,然而行业却尚未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有的车企将重心押注于“材料创新”(像是磷酸铁锂替代三元锂这种情况),有的侧重于“结构优化”(例如CTP/CTC技术),有的则依靠“BMS算法升级”。蔚来借助以“倒逼”而为名的举动达成让宁德时代使不起火电池得以落地的成效,从本质层面而言是给“安全路线”配备了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方案,在技术于当下阶段暂时没办法同时兼顾“安全与效率”这两方面情况的时候,优先去保障用户的生命安全,接着再一步步地对能量密度展开迭代,这样的一种选择可能并非是毫无瑕疵的那种完美状态,然而却给整个行业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思考方向,那就是电池技术的进步,不应该仅仅只存在“跑得更远”这单一的一个维度。
不过,也需要清楚地看到,在“倒逼”的背后是存在着局限性的。一方面来看,蔚来所具有的需求有着“特殊性”,也就是说换电模式决定了它对于电池稳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这种需求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车企。另一方面而言,“不起火电池”的实际表现仍然需要花费时间去验证,网友“风静树止”提出的疑问,即“是不是抄其他公司的技术”,也是在提醒着整个行业要注意,技术创新需要尊重原创,要避免出现“拿来主义”式的快速落地 。对于消费者来讲,相比纠结“谁促使了技术”,更应留意“技术是不是真的安全”,毕竟不管是811还是523,不管续航有多少,“能够安心驾驶”才是电动车最为基础的诉求。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蔚来同宁德时代所存在的这场“合作博弈”,愈发像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个“缩影”,一旦技术发展至一定阶段,汽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并非是“被动接受”这种状况,而是呈现出“主动共创”此种情形,并且行业所取得的进步,恰恰是在类似“安全与效率”以及“保守与激进”这般的碰撞过程里,持续寻觅平衡点 。对于“不起火电池”是不是真的能够成为“安全标杆”,这还需要市场的检验,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至少在现在,它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进行思考,电动车的技术竞争,不应该只是去比较谁跑得更远,而更应该去比较谁跑得更安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