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带着毕生的理想和才智前来投靠,将自己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他为何要离去呢?临近生命的终点,人们的话语往往充满真诚,临近生命的终点,人们的意志依然坚定,若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谁会毅然转身离开呢?因此,范增在年事已高、身体衰弱之时决意离开项羽,其中的缘由只有一个,那就是项羽夺走了他这位“亚父”的生命。
范增是居鄛(今安徽巢湖西南)人,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却还没有做官,一直耐心等待,盼望项梁叔侄能够号召众人,他愿意以年迈之躯加入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直到生命终结。范增最主要的贡献是为项梁献策,建议他拥立熊心做楚王,这是运用类似挟持君王号令各方的策略,使得项氏叔侄能够号召众人,响应者众多,接着他们向西攻打秦国,克服重重困难,势如破竹,最终发展成为义军中规模最大的力量。项梁死后,范增依然坚守,始终尽心尽力为项羽效力,成为霸王身边最得力的助手。钽遭遇“鸿门宴”事件,项羽未采纳其建议,释放了对方,导致刘邦势力扩张,最终成为项羽的主要对手,由此引发了后来的楚汉对决。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展开对峙。对于刘邦而言,钟离眛夺取了敖仓的粮道,使得补给中断,同时项羽的军队又严密包围了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那个时刻刘邦主动请求停战,提议把荥阳以东的土地交给楚军,项羽几乎同意了,因为范增的劝谏才最终撤销了决定。
因而,刘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纳了陈平的谋略,陈平提出,刘邦需拨付四万斤黄金,用以策反楚军中的奸细,挑拨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嫌隙,同时,当项羽的使者抵达汉营时,刘邦故意将其误认为范增的使者,以礼相待,待对方表明是项王的使者后,又改用粗劣的饮食,并出言不逊,使者返回后自然会将其经历作为重要情报上呈。楚营那边接受了陈平送的钱财,接着就传出范增投敌的假消息。开始时,项羽或许会怀疑,当有两个这样的人在说时,他可能还是不信,但一旦有三个人、三十个人乃至三百个人都这样说,那他不相信就肯定显得很愚蠢了。结果,项羽真的相信了这些话。紧接着,他就剥夺了范增的官职和爵位,同时取消了他的权力。这等同于夺了读书人的文墨、夺了武将的战驹,范增也不再是范增,而沦为乡间一个等死的老者,因此,范增想作最后一搏,请求辞官归隐,以此逼迫项羽,谁知,项羽立刻应允,同意了他的退隐请求,范增满腔抱负白费了,怒火中烧,竟在归乡途中暴发毒疮而亡所以,刘邦便留下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项羽拥有范增却不能善加利用,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缘由。由此可见,项羽失去范增,就像从一点就能推断整体,从一片落叶就能感知秋天的到来,他基本上就丧失了争夺天下的根本,最终败给刘邦,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刘邦回顾平定天下的历程时,曾有一句深刻见解,正是关于此点,他说:“项羽虽然拥有范增却不能善加利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缘由。”的确,一个临近生命终点却仍怀揣远大抱负的老者都容不下,他又能凭借什么与我相提并论呢?最终走向败亡,实乃其性情使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