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多元的价位让人望而却步,索尼RX1R III的体验,与A7CR相比,后者显得更具吸引力,从这个角度审视,GFX 100fr的定价,似乎并不离谱
索尼RX1系列九年来的首款换代机型,RX1 RIII,也就是R3,采用了6100万像素全画幅感光元件,并配备了蔡司生产的35毫米F2镜头,这一配置,专门面向那些寻求与众不同感受的少数摄影爱好者,不过其三万三千九百九十九元的售价,自面市以来就饱受争议。
R3机身体积为113.3毫米长、67.9毫米宽、87.5毫米高,重量在498克左右,包含电池和存储卡在内,采用镁合金材质,既确保了结构稳固,又达到了全画幅相机中少见的轻便程度,与前代RX1RII相比,重量减轻了大约9克。
最明显的升级是将弹出式EVF换成了固定式236万点XGA OLED电子取景器,眼点高度增加到22毫米,即使佩戴眼镜也能无障碍地看到整个屏幕,这对于进行街头拍摄或在户外强光环境下取景非常有利,屏幕的分辨率虽然达到了236万,比A1II的210万要高,但A1II配备的是900万像素的EVF,实际上索尼近年来产品的屏幕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早就被大家广泛批评了
机身造型承袭RX1系列简约风范,握把选用六边形防滑质感,单手拿握时不易滑动。
顶部平整设计,利于收纳进相机包,C1按键新增,支持分段裁剪模式快速切换,可在35mm(6100万像素)、50mm(2900万像素)、70mm(1500万像素)这些等效焦距上循环选择,如同通过裁切来模拟不同镜头焦段效果,增强了固定镜头的适应性,缓解了部分用户对单一焦距的不满,虽然与徕卡Q3起始焦段为28mm的可变场景范围相比,这种模拟焦段的方式覆盖面稍窄,但它的操作方式具备别具一格的特点。
三英寸触控面板维持固定状态,从较低或较高的角度进行拍摄时,用户不得不弯腰或者垫脚,其灵活性远逊于翻转式屏幕;镜头依然配备二十厘米微距转换环,可调整的范围在零点二米到零点三五米之间,但镜筒前端的橘色装饰条变得更为纤细,容易造成识别困难;相机本体缺乏防尘和防水功能,在复杂环境下作业时需要额外防护措施,相比之下徕卡Q3在防护性能方面更为出色,不会因为环境因素而引发太多顾虑。
R3装配了6100万级像素的背照式ExmorRCMOS感光元件,摒弃了低通光栏,并联合BIONZXR图像核心,单张照片的细节表现力可达到9504×6336的像素级别。实际测试表明,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其清晰度表现非常出色,树叶的脉络、建筑物的砖块纹理都极为精细,能够直接裁剪出来放大到A3纸张大小进行打印,画面的亮度层次范围达到十五个级别以上,这个数值与官网所公布的信息相符,在逆光环境下,照片中亮部与暗部的衔接非常平滑,这种效果要优于徕卡Q3相机所提供的十四级动态范围。
但是高像素的代价很突出,ISO100到800之间画面清晰,ISO1600以上能看出明显杂点,ISO6400以上色彩杂点更加显著,暗光环境下成像效果远远不如像素更少的富士GFX100R(1/3200, F4.0, ISO100)。
存储负担沉重,单个RAW格式档案大约八十兆字节,一百二十八吉字节存储卡大约只能容纳一千五百个左右;连续拍摄时缓冲区最多能够储存二十个RAW加JPEG组合,一旦超出便会因为记录速度制约而减慢,和富士X-Half相比,尽管感光元件尺寸存在差异,不过高解析度所引发的存储和连拍挑战,在经常性高频率拍摄期间确实令人感到相当吃力啊(F8,千分之一秒,感光度一百)
相机搭载蔡司SonnarT 35mm F2定焦镜头,即便搭配6100万像素感光元件,成像依旧清晰,核心部位在F2光圈下已经相当锐利,F4至F8档位时成像达到最佳水准,周边画质虽然有所减弱,但整体表现仍优于许多同类35mm F2焦段镜头;得益于T类镀膜的应用,镜头具备出色的防眩光性能,在逆光环境下拍摄时,点光源控制得当,未出现明显的紫边现象(光圈设置为F3.2,快门速度为1/2000秒,感光度为ISO40)
固定镜头的缺点很明显,35毫米镜头比较适合拍摄纪实和街头画面,要拍风景就必须离远一些调整画面布局,要拍近景就要挨着被摄对象,和徕卡Q3的28毫米镜头相比,它的使用范围稍微小一些(F3.2,1/250秒,ISO800)
微距镜头能够捕捉20厘米处的物体,适合拍摄精细的静态画面,不过它的手动对焦过程比较复杂,调整焦点时需要转动大约半圈,使用起来不如电动变焦镜头方便,而徕卡Q3在调整焦距和聚焦方面,对初学者更加友好,例如在F3.5光圈、1/1600秒快门速度和ISO400感光度下
运用复合自动调焦机制,配备325个相位侦测合焦点以及425个亮度侦测合焦点,其侦测范围大约占据画面的百分之六十八。实际测试静态拍摄情形下,合焦效率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提高了大约百分之三十,光线条件良好时,由人眼判断的合焦成功率超过九十个百分点;
但在光线昏暗(曝光值低于三)时,相机容易出现对焦困难,连续追踪拍摄移动主体时,其锁定精准度不如索尼A7RV,与徕卡Q3的智能对焦(能够识别动物和车辆)相比,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追踪对焦时,两者差距显著(光圈F8,快门速度1/1000秒,感光度ISO100)
索尼Alpha 7CR相机为新一代全画幅画质微单设备,型号为旗舰版小“7”,具备轻便小巧的特点,外观设计为A7CR风格,银色版本单机版包含国家补贴,随赠128G存储卡及索尼原厂包装,符合官方标配要求
索尼Alpha 7C II微单相机采用全画幅设计,机身颜色为银色,配有SEL2450G标准变焦镜头,这套产品包含AI智能芯片,并且是新品套装,同时享有政府补贴政策
索尼公司生产的ILCE-7RM5 A7R5相机,采用全画幅设计,支持双影像系统,属于高端微单类别,能够拍摄8K视频,拥有6100万像素的分辨率,这款设备适合用于捕捉鸟类动态,销售时提供整机包装,并且包含原厂配置的配件
保留模式转盘、曝光补偿旋钮和双功能轮盘,高级用户能迅速设定各项指标;增加了分区裁剪选择,借助C1按键转换镜头焦距,方便临时改变画面布局。触摸显示屏可进行点选聚焦和菜单交互,反馈灵敏,不过固定式构造在低角度取景时需要弯腰操作,缺乏翻转式屏幕的便捷性。
NP-BX1电池容量为1240mAh,官方标称LCD取景可拍摄290张照片,但若频繁使用EVF取景,拍摄张数会降至200张左右,这个数值明显低于徕卡Q3的450张;相机机身没有外接电源接口,进行长时间拍摄时需要准备多块备用电池,FW50电池的设计意味着外出时必须携带更多电池,那些被A7CR减掉的重量,将随着多块电池的加入重新回到背包中,增加了携带的负担。功能拓展仅限于热靴装置,能够适配索尼品牌的电子闪光设备,同时配备USB-C端口,兼具资料传送与供电功能,机身未设置HDMI连接端口,进行视频拍摄时必须借助设备自带的显示屏,同富士X100系列等同类产品相比较,在功能扩展性与电力持久度方面,难以符合连续进行高负荷拍摄作业的场景。
这3万3的价位,不如添购徕卡Q3或Q2的遮光罩,金制还是银制差别大吗?参照富士X-Half售价4999元,其传感器尺寸仅全画幅的七分之一点三,换算下来价值高达三万六千四百九十二点七元,如此看来索尼的做法更显公道?徕卡Q3具备光学防抖功能,无需另外配置遮光罩,整体价值更优····(F2.8,1/20秒,ISO3200)
这款2025年的机器,其6000万像素CMOS缺乏防抖功能,富士这类小型厂商都能在一体机中配备此技术,而索尼作为大厂却未能实现,手持拍摄暗光静物时,小画幅带防抖的相机将明显更胜一筹,必须使用三脚架稳定画面;它缺少专业级别的取景器屏幕,当拍摄主体多个时,手动对焦操作极为不便,需要配备外部监视器辅助;机身未内置闪光灯,若想尝试镜间快门拍摄,就必须携带外置灯光设备;不具备防水性能,遇到雨天拍摄情况,必须加装防护罩;电池容量也相对较小,需要携带两块备用。只要附加了任何其他装置,运输的难度或许会胜过A7CR,倘若影像部分依然无法满足,就必须配备影像专用设备,整体运用开销和运输难度大幅上升。
然而,确实存在一部分目标人群,例如新闻工作者或时尚刊物的工作人员,他们从事街头摄影活动时,会借助该设备的轻便特性与高清晰度,其不足之处在这些场景下并不构成严重问题,反而能够凸显体积小和分辨率高的长处;相比之下,富士X100-6这类产品,尽管具备自身的特点,但其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就好比多数人会觉得X100-6的用途不如XE广泛,R3在满足大众日常使用需求方面,难以与功能更全面的设备相抗衡。
它特别适合那些经济条件较好、既看重设备轻便又追求高画质的街头或纪实摄影爱好者,或者是那些热衷于探索相机系统的技术迷;然而根据市场反馈,它更像是厂商为了清理积压库存而推出的一款促销产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购买a7cr,但3万3的定价显得缺乏诚意,让人感觉这台相机似乎是为了反衬其他机型的优点而存在的,此刻才真正明白gfx100rf的价值,甚至觉得它目前的售价太低了
索尼公司生产的DSC-RX1RM3型号黑色全画幅数码相机,采用大尺寸感光元件,设计轻便,官方原装配件,目前有货,购买时需先完成注册手续,之后才会安排发货。
富士公司生产的GFX100RF中画幅无反相机,配备了35毫米F4定焦镜头,机身呈现黑色,拥有1.02亿像素,支持3倍数码变焦,采用镜间快门设计,重量仅为735克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