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的主要功能,相信各位都已相当了解,不过它或许还具备一些不为人知的特性,这些特性或许能提升我们的拍摄感受。
有种观点认为:旧款设备具备的选项总会少于新型号,不过研究使用手册能够让你察觉到老式相机中未被激活的实用特性,相机的使用手册的补充部分或者用户可设定功能列表里常常藏有值得注意的内容,不仅如此,某些特殊功能还存在于配套的软件程序里
1. 电子水平仪
维持地平面的水平是拍摄风景照的重要条件。在手持相机并借助取景器进行风景拍摄时,应当开启取景器中的参考格线功能。事实上,即便是技艺精湛的风景摄影家,有时也会拍到地平线出现偏斜的影像,特别是当地平线存在弯曲形态的情况下。
建筑摄影中,当照片的地平线出现倾斜,后期处理图像时,摄影师可能不得不切掉主体建筑的部分边缘,这样一来,整幅作品的完整性就会因此受损。机身自带的电子水平仪,能够帮助摄影师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构图和拍摄上。
摄影者经常亲自抓拍许多自然风光和都市景色影像,并且时常会采用竖直构图,相机自带的水平工具能够辅助摄影者获得地平线平直的风景画面。
2.处理RAW格式文件
实际上,处理RAW文件无需借助独立的图像处理软件,因为数码相机内部就具备“RAW格式转为JPEG格式”的功能。在执行转换操作时,用户还有机会对照片实施若干基础性修正,诸如校正色温、提升明暗度、增强反差度,或是设定JPEG文件的特定参数等等。
RAW文档处理完毕能够制作出JPEG图像,原始文件依然存在,假如选择JPEG存储方式,原先的修改几乎无法再次进行。
如果外出摄影时间比较久,并且不想带着记录本,可以考虑多准备一些记忆卡。采用原始格式进行拍摄,等有空闲时再挑选出喜欢的照片,随后将这些照片转为普通图像格式。
3.连线拍摄功能远程查看照片
一套完整的Tether Table Aero远程操控/回放装置
这项功能并非专属于高端单反相机。普通相机只要接上视频输出线,就能把照片在电脑或电视上显示出来。室内人像、静物摄影的从业者经常借助这个特性,在大屏幕上审视更多照片的细节内容。
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数码相机都能够通过电脑进行控制,同时将拍摄到的画面即时呈现在屏幕上。这类功能的实现通常借助随相机附带的光盘中的软件,例如尼康的Camera Control pro。
提示:只要数据线足够长,可以将相机置于户外进行远程拍摄。
4.除尘向导辅助清洁传感器
相机震动装置或气吹能够去除低通滤镜上的浮尘,不过这些方法难以彻底清除。因此,建议借助除尘向导功能,以进一步清理低通滤镜上剩余的微小尘埃。
操作吸尘程序必须获得一张色调均一的纯白影像,设备内部借助相应算法会制作出展示尘埃散布状况的图像。
注重事先防范,尽量在清洁的环境里调换镜头,相机不使用时必须为机身套上保护罩,镜头也要装上前后防护罩,以避免灰尘侵入。
5.反光板预升与延时自拍
即使连接了外置快门线,相机内反光板升起时引发的晃动还是会对成像效果造成干扰。所以,在捕捉延时摄影题材时,强烈建议开启反光板先抬功能。
手也是导致画面晃动的另一因素。针对这个情况,可以利用相机提供的延迟拍摄选项,在按下快门键之后经过一段延时再执行拍摄动作。将这个功能与前面提到的措施结合起来,能够显著减少在拍摄延时摄影时因手部抖动而造成的画面模糊现象。
手持拍摄慢速快门影像时,也可以借助反光板提升功能来降低画面晃动。拍摄期间,把肘部支撑在牢靠的物体上,紧握相机,进行深呼吸,然后启动快门,整个操作期间身体需维持静止,直至快门完成开合动作。
6.镜头校正
镜头并非都毫无瑕疵。即便是出自顶尖光学商之手,镜头仍会存在影像扭曲、周边光量损失严重或清晰度不足等问题。许多数码单反相机都配备了镜头修正选项,不过启用该选项时,可能会造成色彩偏差、画面锐度下降以及画面侧边被削减的情况。在部分相机型号上,这个功能被整合在原始数据文件的编辑子菜单之中。
注意:在某些情况下,此功能仅适用于原厂镜头。
镜头调整的初始状态在部分摄影器材里是启用形态,需要进入对应的设置项才能将其关闭。
7.为照片添加录音备注
不少数码相机内置麦克风,录像时能辅助记录声音。这个配件正好可用于给图片附加语音说明。语音注释能让照片包含除拍摄参数外的其他要素。例如人物称谓、取景地点以及寻觅该地的经过等细节。
趁着雾气还未散开赶紧回来,或者早点到才能捕捉到山巅最初的光芒
8. 数码滤镜
相机内部预置了多种数字效果,然而不少用户拒绝尝试或无法掌握该特性,认为其显得过于浮夸。实际上,这些效果具备相当高的趣味性。
相机内部装载了多种滤镜,各有特色。运用位移功能,拍摄城市景观时能生成类似微缩景致般的影像,这样无需额外购置专用镜头也能达到目的。采用模糊化手法,能够使人物的面部更加柔美动人。涂抹或者水彩效果,能够平衡正午时分过度的光线反射。但需要注意,这些滤镜的应用仅限于JPEG图像格式。
拍照时使用单色滤镜,要对比观察不同种类滤镜的效果,绿色、红色、黄色滤镜所拍成的单色照片,最终呈现的画面会有所不同。
9. TTL闪光曝光锁
如同机身上的测光锁定选项那样,TTL闪光测光锁定会先让摄影师对同一画面或同一范围实施一次预闪评估,测光结果确定后,闪光设备会依据评估值自动调节发光功率。
当需要拍摄画面边缘的人物或物体时,可以启用这个功能,确保照片曝光均匀,摄影师只需调整构图即可
TTL闪光灯的曝光锁定功能,能够和具备TTL特性的其他闪光设备协同工作。
10. 自定义JPEG照片风格
各个相机品牌对此功能有各自的叫法,比如佳能称作影像模式,尼康则称其为拍摄方案,通常内置多种预设选项,诸如原生色调、生动色彩等。
此处称作JPEG设置:能够对JPEG参数进行细致调节,包括饱和度、锐度、对比度等。各项参数均可独立设置,调整后的风格可存为配置文件,这些文件能够存储在存储卡中,也可以传递给其他设备。
11.动态范围扩展功能
各家厂商对这项功能有各自的叫法,比如尼康叫D-Lgihting,索尼叫D-Range,不过这些功能的目标相同,都是在避免画面亮部过曝的情况下,加强暗部层次的表现力,这一点跟部分相机上别的HDR技术有所区别。另外,借助设备自带的软件处理RAW照片,同样能够实现拓宽动态范围的作用。
使用该功能需谨慎,部分动态范围扩展技术在改善暗部层次感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暗部图像出现更多杂点。
12.关闭自动调节屏幕亮度
我明白不能根据相机显示屏来评估曝光效果,这样做会削弱判断力,而且屏幕亮度不稳定也很困扰,因此我会禁用这个功能,确保每次查看照片时亮度都保持恒定。
13.开启强光警告
开启强力警示灯后,照片中曝光过度的区域会持续闪烁,提醒那里将会呈现纯白一片,这个功能非常实用,对于准确评估曝光状况极有帮助,建议大家务必启用。
14.对焦微调自己动手
谈及跑焦,众多单反用户便会感到沮丧,特别是那些采用大光圈镜头的人,因为景深原本就非常有限,一旦发生跑焦,焦点就彻底无法寻获了。
过去购买镜头时,很多人因此焦头烂额,起初是用直尺进行检测,随后又出现了跑焦测试卡,所谓“十测九跑”确实并非虚言。能够忍受这种情况的终究是少数,大部分都会送修,体验一番“无偿”的调焦过程。或许镜头最终校准无误,但内心始终感到不踏实。
后来数年,品牌方终于解锁了那项原本仅供技术人员在检测时调用的“自动对焦校正”选项,或许也是被折腾得无奈了。使用者现在能自行修正某些存在对焦偏差的设备,乐趣就在于此,起码数月的夜间总算有了可操作的内容。
15.AF-ON
有些相机具备一个 AF-ON 功能键,这个按键具体是起什么作用呢?
这个按键具体功能是什么?通常情况下,我们拍摄时会采用半按快门的方式来完成对焦操作,然而,这种方式在某些特定场合和题材中并不适用。
如果在连续高速拍摄过程中,没有时间在每次取景时都进行半按快门对焦操作;在捕捉移动物体时,虽然半按快门时已经完成对焦,但等到完全按下快门时,目标主体却已经移动离开了原来的位置
而 AF-ON 功能的加入便处理了该难题,将“聚焦”这一流程安放在 AF-ON 按钮上,不再与快门联动,这种聚焦方式被称作“后续对焦”。
日常使用时,可以继续采用半按快门的方式来进行对焦操作;当需要运用后键进行对焦时,务必进行设置更改,使对焦功能与快门键的功能独立开来。
后键对焦设置界面
16.关闭不装入记忆卡拍摄
我有个常规动作,就是每次外出拍照前,都会在家里随手拍一张相片,这种简便的查验方式能很清楚判断设备是否存在问题,比如……没插存储卡!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确保相机在没有存储卡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拍摄。
我认为仅相机铺子需要为顾客调试才会启动,这项设置通常应保持关闭状态,如果你一直忽视它处于开启情形,便极易导致遗漏插入存储卡的情况发生。
17.间隔拍摄
操作间隔式拍摄,必须设定若干要素,具体包括,设定影像获取的时间差,确定总共要拍摄的次数,明确每一次拍摄需要获取的图像数量,以及确定启动拍摄的具体时刻。
启动录像的时刻很容易明白,其一能够选择“即刻录像”,这个选项的意思是,一旦选定,就会依照你设定的条件开展录像工作。另一种方式是预先确定一个时间点来启动录像,也就是指定一个具体时刻,在那时自动开始录像,不需要人为干预。
剩余那三个参数,即照片获取的时间间隔、总共要拍摄的张数、以及单次拍摄的张数,都需要依据您的拍摄安排进行一些基础的核算。
要完成您的拍摄安排,需要先明确整个拍摄过程持续的时间,接着要确定在这段时间里需要进行多少次拍摄,根据这个数量来计算每次拍摄的时间间隔,最后再根据计划要拍摄的照片总数,推算出每次拍摄需要拍摄的照片数量。按照这样的步骤,依次确定这三个关键参数。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三个参数怎样确定,举个例子说明,比如要拍摄星空,接着用许多照片拼合成星轨,在拍摄环节就能运用分时拍摄的方法完成。
要取得理想的星轨效果,首先需要选好合适的观测时段,观测时长越长,天体运行留下的弧线就会越明显。
例如要记录一个小时里星辰的运行路径,为了让最终拼合的星轨连续不断,最好能拍摄更多张照片,因此决定总共拍摄120次,为方便运算,选用60进制,每次拍摄一张。通过一个小时,即3600秒,除以120次,可以计算出每次拍摄的时间间隔是30秒。接下来,拍摄间隔设定为三十秒,总共执行一百二十回,每回只获取一张影像。
有几点需要格外注意:
间隔拍摄模式下,单次操作可以选取多张照片,并非每次只能拍摄一张。若将单次拍摄数量设定为多个,相机便会自动执行连续拍摄,直至完成预设的张数。通常情况下,建议将单次拍摄数量保留为单张。
间隔时长须超过单次曝光时间。单次曝光时间计入间隔时长之中。举例来说,若单次曝光持续5秒,间隔时间设定为4秒,拍摄次数设为3回,实际进行时,相机只会拍摄2回。
是由于相机在4秒发出拍照要求,那时它正在进行曝光,因此不能响应拍照指令,等到第3次拍照,也就是第8秒,相机已经停止了曝光,这时才收到拍照要求并执行,所以总共只拍了两张,每次间隔一秒。
此处亦是该功能构思存在不周之处,敬请各位摄影爱好者留意,不过索尼相机在此方面处理较为得当,若曝光时长超过间隔时长,则无法进行设定。
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要关闭,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考虑到前面提到的第二点问题,降噪过程耗费的时间,通常与曝光时间相仿,这就使得曝光时间超过间隔时间的风险显著增大,最终造成拍摄过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常常调整完延时拍摄参数却忽视了关闭长时间拍摄声音消除功能,造成实际获得的照片数量仅为计划的二分之一,这种状况在拍摄夜空时特别容易发生。
留意存储卡容量能否容纳所有拍摄的照片,间隔拍摄时通常照片数量众多,一百多张十分常见,因此需要各位摄影爱好者依据所选照片品质,判断存储卡空间是否充足,否则长时间拍摄后若无法保存,将会非常遗憾。
留意电池剩余量,虽然间隔拍摄功能设定完成后可以离开设备让相机自主运行,不过当拍摄过程持续较久,或者拍摄素材数量较多时,特别是如果电池本身的续航能力有限,就必须留意及时更换电池,以免电池耗尽却误以为相机仍在工作状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