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两三百万年,地球的内部究竟是什么构造呢?有人提出,如果我们从地表一直向下挖掘,将地球打通,是否就能抵达它的反面呢?这种想法却无法实现。现在全球最深的钻探深度,也仅仅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五百分之一,因此人类对地球深处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借助科学进步,人们从火山喷出的物质中得知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构造,并且借助地震波探明了地球深处的诸多奥秘。
1910年,一位来自前南斯拉夫的地质研究者,在研究地壳震动传播时,无意间察觉到,从地表往下延伸至五十公里深度,震动的路径会发生偏转。这位研究者推测,这一出现路径偏转的层面,极有可能是地球外壳与下方不同地质构造的分隔区域。1914年,另一位德国地质研究者进一步揭示,在地下2900公里这一深度,还存在另一个分隔不同地质成分的界限。此后,公众为了缅怀他们,把两个界限分别称作“莫霍界限”和“古登堡界限”,依照这两个界限,将地球划分成地壳、地幔以及地核三个部分。
地球最表层为地壳,其厚度通常在大陆区域达到三十三公里,在海洋区域约为七公里。地壳结构可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两者之间由康拉德面分隔,该界面大致位于十公里深度。上层地壳主要存在于大陆板块,海洋板块中几乎没有。上层地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而下层地壳则以玄武岩为主。
地球的中间层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两千八百七十公里。地幔内部可以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两者之间的界限高度大约在一千米附近。上层地幔主要由一种富含镁和铁的岩石构成。下层地幔则主要由在极高压力下形成的富含镁和铁的岩石构成。
地幔之中存在一个部分熔融状态的构造层,深度介于六十公里到四百公里之间,这里便是液态熔岩的生成之处。莫霍界面上下方的物质均为固体形态,它们的力学特征差异很小,因此地壳与软流圈以上地幔区域被合称为岩石圈。
地球内部最深处是地核,直径大约三千四百七十三公里。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通过观测地震波运行情况,推断外核由流体构成,内核为固态。地核的构成元素与铁陨石相近,因此也称作“铁镍核心”。
地球的形状和地表形态
地球并非标准球形,其轮廓略带扁平,整体形态近似椭圆形,横跨赤道的直径长度大约为六千三百七十八米,而南北两极间的直径长度则约为六千三百五十六米,具体数据请参考相关图形资料。
地球表面基本构造分为陆地和海洋部分。陆地部分包含多种地形类型,例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以及裂谷等。海洋部分同样由多种地形单元构成,包括洋脊、海沟、大洋盆地,还有岛屿与海山以及大陆边缘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