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历史网 - 历史之家,带你了解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 - 历史之家,带你了解历史上的今天摘要: 人物简介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楚汉之际居鄛人,是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

人物简介

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卒于公元前204年,是楚汉时期居鄛地方的人氏,担当了项羽的核心智囊角色,被项羽敬称为“亚父”。公元前206年,他陪伴项羽征战进入关中地区,曾力劝项羽铲除刘邦的势力,但未能得到采纳。在鸿门宴场合,他多次向项羽暗示要除掉刘邦,并安排项庄表演剑舞,企图制造机会刺杀刘邦,可惜最终未能实现计划。后来陈平施行离间计,挑拨楚国的君臣关系,项羽开始怀疑范增,于是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在归途中不幸病逝。

人物生平

七十反秦

范增来自居巢,即现在的安徽巢湖西南地区,他平时喜欢思考各种出人意料的计策,陈胜在 大泽乡发动起义时,范增已经七十高龄了,项梁带领会稽的年轻人渡过长江向西行进,成为了反抗秦朝的主要力量,范增随后前去投靠他们,希望在自己还能动弹的时候,能够将自己所思所想用于反秦的事业上

范增前往薛地与项梁见面,那时陈胜已经遇害,张楚的旗帜已经倒下,反秦的斗争处于低迷状态,项梁、刘邦等起义军的首领们正在薛地聚会,商讨如何挽救当前的局势,制定应对策略,他的到来正合时宜。

范增遇见项梁等人后,首先剖析了陈胜失败缘由。他指出,秦朝消灭六国时,楚人仇恨最为强烈,民众至今仍怀念被秦人杀害的楚怀王,所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是符合实际的。而陈胜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没有拥立楚王后代而自行称王,未能充分借助楚国反秦的力量,因此其势力无法持续壮大。范增阐述并提出了对抗强秦的方略,他指出自从项梁渡江之后,楚地众多将领纷纷归附,主要因为项家世代担任楚将,人们普遍认为他能光复楚国基业。他主张顺应民心,拥立楚王的后代。项梁等人果断采纳了范增的建言,寻访到在乡间牧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将其立为楚怀王,由此开创了楚国的政权。

鸿门斗智

公元前208年,秦军将领章邯在定陶击败楚军,斩杀项梁之后,随即渡过黄河进攻赵国。楚怀王任命宋义担任主帅,项羽为鲁公担任副将,范增担任军师,共同出兵救援赵国。没过多久,项羽斩杀宋义,夺取了军权。公元前206年,身为楚国武安侯的刘邦率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入关中后,向当地百姓承诺只立三条规矩,同时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目的是阻拦项羽的楚军进入。项羽在巨鹿一战中彻底击溃了秦军主力部队,随即向关中地区进发。当项羽的军队抵达函谷关时,刘邦的守军拒绝让他们通过,楚军将领英布等人于是动用武力强行突破关卡,并继续向戏水以西的方向前进。刘邦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带领十万大军撤离咸阳,驻扎在霸上地区,但仍然不敢去见项羽。那时候项羽的军队总人数已经超过四十万。

刘邦麾下将领左司马曹无伤暗中向项羽进言,透露刘邦意图在关中称王,打算让秦王子婴担任丞相,并且打算独占咸阳城中的所有财物。项羽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计划在次日黎明时分,从四个方向同时进攻刘邦。范增也劝说项羽道:“沛公当年在山东时,生性贪婪且喜好美色。如今进入关中,却对财物分毫不取,对妇女也不曾亲近,由此可见他的抱负十分远大。”我仔细观察,发现沛公身上显现出龙虎五色的祥瑞,这是天子的气象。应当迅速发起进攻,切莫错失这个大好时机。

项伯,项羽的叔父,得知了范增的计策。他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有旧交情,于是趁着黑夜前往刘邦的军营,劝张良赶紧离开。不过张良选择了告知刘邦这个消息。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意外,马上向张良询问该怎么办。考虑到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张良建议刘邦借助项伯的关系,来消除项羽的猜忌。刘邦请来了项伯,对他以兄长的礼节相待,并承诺结亲,希望项伯能替自己向项羽说情。项伯返回项羽的军队,转达了刘邦的友好态度,同时提议项羽也应以礼相待刘邦,项羽同意了项伯的看法。

刘邦第二天率领百多名骑兵会见项羽。双方于鸿门会面。

刘邦曾对项羽坦言,自己能够进入关中实为偶然,却因“小人”的离间,导致两人之间产生隔阂。项羽随即表明,是曹无伤暗中告知他这些情况,否则他也不会亲自前来。紧接着,他邀请刘邦一同赴宴。

宴席启动之际,项羽与项伯朝着东边就座,范增则面向南边安坐。刘邦位于范增的北面,张良则处在项羽的南面。

范增多次用目光暗示项羽,连续三次举起自己的玉饰,催促项羽赶快动手。项羽却一言不发,完全没有反应。范增便叫来项羽的堂弟项庄,让他上席舞剑,趁机杀掉刘邦。项庄来到宴席上,向项羽请求允许他舞剑取乐,等项羽点头答应后,立刻拔剑开始表演。

项伯接着抽出宝剑舞动起来,同时用身体拦住项庄,防止他向刘邦进攻。张良马上离开宴席,赶往军营外通知等候在那里的刘邦将领樊哙。

樊哙手持剑盾,强行挤进酒宴,瞪着项羽怒视,气得头发直竖,眼眶几乎裂开。项羽询问了他的名字,称赞他是位壮士,命人赐给他一壶酒,樊哙一口气全喝光了。项羽又赏给他一只猪肘子,樊哙把猪肘子放在盾牌上,用剑切成小块,当场吃掉。项羽问道,这样的壮士还能再喝吗?

樊哙抓住机会提醒项羽:楚怀王当年发过话,说谁先攻入关中就能当关中王。刘邦虽然比项羽先进入关中,但他并没有马上称王,而是撤军等着项羽到来。樊哙觉得项羽是存心要除掉刘邦,恳请项羽打消这个想法。项羽对樊哙的话没作任何回应,只是让他坐下。

刘邦声称需要方便,便与樊哙一同起身离开座位。紧接着项羽派遣陈平前去传唤刘邦。刘邦觉得应当先向对方告辞,但樊哙对此表示异议,他指出当前处境如同“别人是砧板而我却是砧板上的肉”,不能再耽搁片刻,并且强调“重要的行动不必顾及细枝末节,隆重的礼节无需讲究小的谦让”。最终刘邦和樊哙带着夏侯婴、靳强以及纪信等将领一同逃离。在出发前,刘邦嘱咐张良将自己携带的一对白璧赠送给项羽,一对玉斗则交给范增。

张良重新回到座位,呈上礼品,并替刘邦向项羽表示歉意。项羽接过玉璧,放在案上;范增十分生气,用剑敲碎了玉斗,公开指责项庄,暗地里诅咒项羽说:这个年轻人不值得和他商议要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现在要被他俘虏了。

中途病死

公元前204年开头,楚军屡次切断汉军补给线,刘邦被困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因而向项羽请求停战。项羽正打算应允,范增却进言道:“汉军如今已显疲态,倘若此刻放过他们,日后定会追悔莫及。”因此项羽和范增立刻发兵猛攻荥阳。刘邦的谋士陈平精准把握项羽多疑且自负的性格,施展了反间计策。他成功地挑拨了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君臣嫌隙。项王的使者抵达了,刘邦立即让人备办了丰盛的宴席,捧着美味佳肴刚要呈上,仔细打量使者,便故意装作十分意外地说:"原以为这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竟是项王的使者。"于是更换了宴席上的菜肴,改用粗劣的食物招待项羽的使者。使者回去向项羽汇报了情况,项羽因此开始怀疑范增和汉军私下勾结,逐渐削弱了范增的权力。

范增大发雷霆,声称:世事大局已然尘埃落定,君王只需自行决断。恳请恩准我这把老骨头得以返乡。项羽准予范增离任。范增启程,尚未抵达彭城,背上毒疮突发而亡。

项羽范增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汉相争期间,汉高祖刘邦驻守荥阳时,兵力不足,军粮短缺,内心十分忧虑,于是向西楚霸王项羽请求停战,建议将荥阳以西的领土让给刘邦。项羽正准备同意,但亚父范增劝谏道:“此刻若放任汉军脱身而不将其彻底消灭,将来必定会追悔莫及!”因此项羽下令进一步收紧对荥阳的军事封锁。

走投无路之际,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谋略,赠予他四万斤黄金,意图挑拨项羽和范增君臣间的嫌隙,制造不和。有个离奇情节是:项羽的使者抵达刘邦军中,刘邦让人备下极尽奢华的酒席,端至面前方才察觉,立刻佯装惊讶声称:"原以为来的是亚父的使者,实际却是项王的使者。"随即命人撤回酒席,改送上简陋的饮食供项羽使者享用。使者返回后将情况告知项王,项王竟然对范增与刘邦私下勾结产生怀疑,于是逐步削弱了他的职权。范增因此愤怒,选择辞官回到故乡,项羽也没有加以挽留。两人就此分别,后来范增因疾病去世。

范增与张良

范增在兵法谋略上胜过张良。张良的每项行动都能被范增洞察。范增却难以看穿张良,即便看穿也常束手无策,这体现范增的谋略高明。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张良远非范增可比。张良的才能超过许多历史名人。张良是极少数能成功隐退的人。中国历史上,具备类似经历者寥寥无几,唯有鬼谷子、袁天罡二人算不得完全靠谱,再加上宋太祖通过饮酒解除军权一事,以及张良和刘基,这两人从历史记载看几乎如出一辙。

范增怎么死的

范增作为项羽的亚父,最初投奔了项羽的叔叔项梁,从此开始协助项羽,共同征战并夺取天下,他始终是项羽不可或缺的智囊。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谋略,挑拨楚国君臣关系。项羽开始猜忌范增与汉国暗中往来,逐步削弱他的职权。范增盛怒之下表示:“天下大势已定,请君王自行决断。我请求辞官归隐。”他启程返乡,尚未抵达彭城,就因背上毒疮突发而离世。

历史评价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陈平说,项羽那些耿直的臣子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这些人,总共不过几个人而已。

蒋济:“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周昙有言,智者甘为昏君出谋划策,范仲淹却从没研读兵法典籍,毕生心血究竟耗费于何处,终究一事无成徒留背疾之苦。

苏轼说,张良劝项梁拥立楚怀王,各路诸侯因此归顺他,但中途怀王却被杀,这并非张良的本意,而且他必定会极力反对却无效,因为不听从他的建议,却杀害了他所拥立的人,项羽对张良的怀疑大概就从这时开始,当时项羽杀害卿子冠军时,张良和项羽地位平等,共同侍奉楚怀王,君臣关系尚未明确,如果为张良考虑,有能力就除掉项羽,没有能力就离开,这不正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年纪到了七十岁,如果合得来就留下,不合得来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分清去留的界限,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真是愚蠢啊!虽然如此,增,是高帝所敬畏的人;增如果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他也是人中豪杰啊!”

王安石说:中原的权柄等待新的掌控者,奋力争斗正是此刻的形势。施行仁政可以安抚百姓,上天就会助其一臂之力,却不知这有什么用处,只能让那放羊的人去治理。鄛地的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却多有奇谋,却为汉朝驱逐百姓却毫无知觉。谁能称得上军中的亚父,不如推举外黄那个谦让的人。

田德秀说:为人忠诚却见识短浅,无法选择贤明的君主辅佐,那么即使身处时代也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从前范增为项羽出谋划策,即便生气摔碎玉斗,终究还是成了彭城城破后的落魄之人。

洪迈说世人称赞范增是杰出人物,他却不这么认为。考察范增一生,他大概是战国时期游说家们的后辈,只懂得追逐利益而不明白道义。起初他劝说项羽拥立楚怀王,等到项羽夺取怀王的地盘,把怀王迁移到郴县,后来又杀害了他,范增不能坚持君臣间的道义准则,为维护这个原则而生死抗争。楚怀王与各位将领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人做王,刘邦已经率先平定关中,就应当遵守约定,范增却劝说项羽杀掉怀王,又把他流放到蜀汉地区。项羽攻打赵国时,杀害了主帅宋义,范增只是个副将,却坐在一旁袖手旁观。背叛秦军时,士兵被坑杀,降王被处决,宫殿被焚毁,这些情景他都亲眼目睹,却从未听他说过半个字。等到荥阳之战,自己遭受反间计,才勃然大怒离去。唉,他真是太疏忽了!苏东坡对此事的评论虽然很中肯,但仍然不够全面。”

陈郁说:范增是项羽的上宾,难道不明白项羽残暴又猜忌,不是做君主应有的气度,却还是跟随他跟汉王争夺天下。等到他的建议全被采纳,才说:这孩子不能参与谋划,争夺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后来项羽猜忌离间,最终因疽病去世。怎么这么晚才醒悟呢!比起一个女子来,真是差得太远了。

徐钧说:项王凶残不亚于强秦,却从未听过他有过类似规劝的话,年纪已老却依然不忍心下手,料想将来他或许会更加狠心。

张耒说:君主不明白占据南阳的道理,谋士白白称赞计策高明。最终灭亡秦朝哪里需要楚军,这些人还总劝着拥立怀王。

陈荐言:隐匿姓名立于强权之邦,驾鹤东去投靠项籍之豪杰。愤恨失去锦绣蓝图,却未知晓天命与利刃。归乡时夕阳掩埋英魂之气,回望处浮云堆积旧日辛劳。百步向西连接陵母之墓,巍峨之姿先于泰山与同山比高。

王鸣盛认为,六国早已衰亡,起兵讨伐暴秦,不愁没有名声,何必非要拥立楚王的后裔,掌控他人的人反而被他人所控制。怀王公然主持盟约,约定先入关者称王,却不让项羽入关,这显然是不想让他成功。难道没想过自己原本只是个牧羊人,是谁把他扶上王位的吗。既然不能杀掉项羽,却又公开与他作对。不仅不让他入关,就连救赵国也只让他担任副将,而上将却是宋义这样的庸才。项羽在军帐中斩杀他的头颅,简直易如反掌。等到羽屠咸阳斩杀子婴之后怀王仍然说‘按约定行事’。‘按约定行事’的意思是打算让沛公在关中称王。羽屠兵锋直指他的咽喉,他竟然还敢说这种大话,放羊的孩子愚蠢到了这个地步。范增的错误谋划,不仅耽误了项氏,也耽误了怀王。

汤鹏说:因此燕惠王虽然拥有乐毅却不能重用他,楚怀王虽然得到屈平却不能信任他,项羽虽然请来范增却不能采纳他的计策,汉文帝虽然任用贾谊却不能让他施展才华,唐德宗虽然遇到陆贽却不能听取他的意见,宋神宗虽然结识苏轼却不能实现他的抱负,这些都是身边小人诽谤陷害的过错,也是天地间令人遗憾的事情。

顾嗣立说:年近七十的老者双鬓已白,从西边来时面带微笑点亮了咸阳,他一生奇特的想法没有其他,只是劝说鸿门宴上杀掉汉王。

蔡东藩说:范增辅佐项羽好多年,对于项羽的凶狠残忍,从没劝说他改正,而且年纪大了还舍不得离开,该走不走,怎么知道不是上天假借陈平的手,用计谋害死了他呢?鄛县人建立祠堂祭祀他,实在没道理,死了如果还有知觉,恐怕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吧!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