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 李公子 文
原文首发
接触iPad Pro之后,好几位同事和朋友们都来询问这个设备究竟怎么样,是否能够替代笔记本电脑,下面谈谈我的使用感受。
自己体会到的优点:
显示屏尺寸宽敞,使用键盘录入无需配备独立键盘设备。外出期间,若无撰写专业文稿的需求,不必随身携带键盘,但若追求提升文本编辑效能,配备蓝牙键盘依然十分关键。
系统自带的输入法使用起来效果相当不错,根本没必要去安装其他的输入软件,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是专门为iPad Pro改进过的中文输入方案。
能够做到低着头专心打字,或者进行涂鸦式记录,这样就能提高集中力,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 IOS9的分屏幕功能提升了软件的切换效率。
在IOS9系统里,虚拟键盘的界面能当作指针来运用,进一步增强了输入和挑选的方便程度,具体使用方式是:用两个手指在虚拟键盘的界面上移动,双击能够选定文字。
* 电池非常扛用,短途外出根本无需携带电源线。
设备运行状况极佳,所有功能执行都毫无停滞或迟缓现象,使用体验十分顺畅。
常规的文字处理作用已经能够完成。譬如,微信公众号文章的编写。
许多人忧虑设备无法读取外部存储介质,其实借助苹果专用移动硬盘即可化解,我购置了一款支持TF卡扩展的苹果移动硬盘,成本为四十五元,部署配套的应用程序后,便能够顺利浏览并传输移动硬盘中的资料了
发现的不足之处:
* 完全触摸的虚拟键盘容易出现误触。
中文系统下的数字键位设置难以输入小数点,标准输出为句号格式。无法通过切换键位在中文与英文输入模式间转换。
苹果系统上的办公套件是我体验过的故障频发的iOS应用,时常发生程序中断现象。
办公设备必须连接网络才能运用,飞行模式竟然不能运用,这导致我在旅途飞行期间无法编辑文件。
OneNote的运用效果逊于台式机版本,手绘内容的部分剪切和调整无法实施。
force touch特性是一种关键的用户交互手段,不过第一代iPad Pro没有这个功能,导致其交互体验大打折扣。
苹果铅笔外形饱满,表面非常光洁,在平面上很难稳定放置,经常随意滚动而掉落。它的充电方法颇为奇特,电池续航能力也不够理想。充电时配套的笔帽尺寸偏小,放置不方便,容易丢失。此外,为了让铅笔更方便携带,必须另外准备一个专用外壳。
这个装置并非便携式设计,仅能放置于平面之上,不适合持续握在手中,务必采用双手操作,所以无法在任何场合都提供便捷的操作体验,特别是在需要移动的场合,比如乘坐火车、飞机或汽车时,又或者是在没有可供放置的会议场合。
小结:
具备专业编辑能力(比如制作专业的演示文稿、图文结合的文档、需要特殊版式的文件等),当前系统中的这款设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核心症结在于:组合多种不同来源的素材内容,需要从众多程序或文件中挑选素材,这种频繁转换的方式效率低下,操作过程依然复杂。在编辑环节,选取各类元素(比如文字、图像、手绘图案等)的速度很慢,使用感受无法与鼠标或surface手写笔带来的体验相比。
彻底替代当前的便携式电脑尚有难度,不过确实能够达成一些传统笔记本无法完成的功能愿景。
我的操作理想是:
* 个人的思考管理需求可以一本满足。
能够迅速捕捉思维火花,方便对想法进行归类。借助相关手段可以集中精力、顺滑地剖析繁杂事项的脉络,在需要涂鸦构思时能够用笔迹呈现我的想法;系统运行稳固,交互顺畅,不会因设备故障或停摆,导致思路中断。
iPad Pro实现度:
* 日常性的办公需求可以一本满足。
涵盖会议内容记录,能够调阅各类专业资料,执行行政类审批流程,如费用报销、事项申请与核准等,管理信函往来,随时可以调取和传递各类资料。
不用多带键盘和电源,轻巧、便捷出短差(一天以内)。
iPad Pro实现度:
* 个人的知识管理需求能够一本满足。
涵盖,网路信息的汇集、搜寻;资料、书籍的研读吸收、归纳梳理;学问档案的归类维护、云端存储与跨设备联动;个人心得的撰写传播等。
iPad Pro实现度:
* 个人的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需求能够一本满足。
涉及个人时间管理,日程安排,工作部署,项目进展跟踪,进度监控,任务提醒,团队协作沟通,文件传输,资料共享,意见反馈,内容修订等。
iPad Pro实现度:
附:我在iPad Pro中使用的核心生产力应用
归纳繁杂资讯、开拓思维并系统化构思:该软件的获取路径如下
工作与个人笔记的保存,以及手绘思路的初步构想,可通过onenote获取下载路径
* 二维表制作、高级计算统计工具:numbers 下载地址
个人时间安排规划、迅速捕捉构思、提醒事项登记:omni focus 获取途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