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买相机时纠结了!单反与微单究竟该选哪一个?

买相机时纠结了!单反与微单究竟该选哪一个?摘要: 我记得我在六年前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的是看中现在买单反,看中未来买微单。如果你买可换镜头相机,买微单不需要理由了。...

相机是买单反好还是微单好?

回想六年前我处理这个议题时,提及过当前倾向单反相机,展望将来则倾向微单相机

岁月流转到了第六个年头,我认为原先的看法需要有所调整,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若打算购置具备可更换镜头的摄影器材,那么微单相机应当是首选方案。

选择可换镜头相机的话,购买微单就无需过多考虑了。而想要购买单反相机,则必须有一些充分的理由。

为什么这么说呢?来听我给大家分析分析。

1、什么是单反?

单反指的是单镜头反光相机,通俗来讲就是采用同一个镜头进行取景,同时用这个镜头完成拍摄,通过一个反光板来切换取景和拍摄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除了数码单反相机,在胶片摄影时期,人们还会使用旁轴相机和双反相机,这两种相机都不同于单反相机。旁轴相机有一个镜头专门用来拍照,它的旁边还设置了一个独立的光轴,并配有小窗口用来观察景物。

双反相机配备两个镜头,一个用于观察画面,一个用于实际拍摄。它的反光镜功能是将观察镜头的光线转向对焦屏上。

因此,单反相机的一个优势在于——影像直接反映所见。更换镜头时,取景器中呈现的便是调整后的视野范围。进行变焦操作后,取景器所显示的即为变焦后的画面区域。按下快门拍摄,最终获得的影像与取景器中的所见基本一致。

这个优势是旁轴和双反等结构不具备的。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用单反相机进行拍摄,几乎不会出现那种你忘记取下镜头盖而导致画面全黑的状况。即便使用单反相机,你若忘记取下镜头盖,却依然进行拍摄,那基本上就是视而不见。

相机之所以能成为行业标杆,是因为所见即所得的功能,反光板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贡献巨大。

微单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_微单相机优点和缺点分析_单电与微单区别是什么

我们理解了那句话的意思,我想问问,假如能实现更直观的显示效果,又不必借助反光镜,也不必采用单镜头反光相机构造,那么这样的设计是否更为优越?

要是您承认,那您大致具备小学知识,说白了就是明白对错之分。要是您否认,那您基本上还处在学前教育阶段。不必急于辩解,这个看法多年来总有人不赞同,只是不清楚他们究竟在维护什么观点。

2、什么是微单?

这个名称的构思其实相当普通。当初为了推广目的,刻意强调“微”这个概念。然而,如今审视起来,其体积上的长处还存在吗?

这种相机构造最初存在三种名称。“无反光镜”、“单镜头电控”和“微型单镜头”。在这之中,“单镜头电控”是我觉得最为贴切的称呼。它是以相机构造为依据来命名的,与旁轴相机、单反相机、双反相机采用同样的命名规则。

单电——单镜头电子取景相机。

微单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_微单相机优点和缺点分析_单电与微单区别是什么

无反这个名称是参照单反得来的。单反在改进时采用了旁轴相机的取景方法,那么单反这个叫法是否就不恰当,应该称作同轴相机才对?

微单相机主要是以小尺寸见长,它指的是小型单镜头电子取景设备,或者是小型单镜头无反光镜相机,就连过去也出现过有人误将微单称为微型单反相机的情况,总而言之,就是着重强调“小巧”这一特点。

但是单电后来被索尼称作固定半透镜反光板相机,而索尼微单又走红,尚未完成商标注册,因此微单基本上就是这一类相机的通用名称。

依照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可更换镜头的单反相机,在命名上比单纯描述相机构造的方法更为优越,现在大家普遍称这类设备为微单相机,而采用无反光板设计的相机,也属于这一类产品。

提及专用相机,依照索尼的构想,它专指采用固定半透反光板的摄影器材,例如索尼的A77和A99等具备类似单反特征的设备。这类相机如今已鲜少有人选购,因此"单电"这一称谓也几乎不再被提及。

微单相机优点和缺点分析_微单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_单电与微单区别是什么

另外,关于“微单”这个名称,索尼最初曾考虑将其作为商标进行登记。然而,在相机行业里,这个词汇已被索尼推广成为普遍使用的术语,大家习惯这样称呼,因此索尼最终没有申请注册。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个称呼,并且它已经成为整个相机行业内厂商普遍采用的说法。

单电相机已获索尼官方认证的范畴是影像设备行业。摄影器材方面任何人都有资格命名。因此不必再像傻瓜一样和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了。近些年来我还能回想起的争论次数至少有二十多次。

3、微单比单反好在哪?

就是结构好。

相机的构造通常力求与所见内容保持一致。这解释了为何在胶片时期,单反相机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超越其他类型。

进入数字影像领域初期,模仿胶片摄影技术是普遍现象。随着人们逐渐掌握要领,电子感光元件的能耗与散热等性能获得显著改善,一个新情况随之出现。

我干嘛不用电子取景?

采用相同的取景设备,拍摄时的中心线与构图时的中心线就是一条线。采用数码取景装置后,即使移开反光镜,我依然能够确保构图时的所见与最终呈现完全一致。

采用数字取景功能,能够进行曝光模拟,调整曝光参数时,力求使最终影像的明暗程度在取景器或显示屏上清晰呈现。

那么传统单反相机只能做到取景框内景象直接反映,微单相机则还能做到曝光效果直接呈现。

观察到的即时成像效果变得更好了。是否应该舍弃那个反光板了?

当然是了!拿走不要了!

接着你会察觉到另一项优势。单反相机在规划镜头时,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后部镜片必须避开那个反光镜。由于反光镜能够向上向下移动。后部镜片需要尽可能设计得紧凑些,以免妨碍反光镜的升降活动。

说白了,镜头设计上来就给你了一个先天的设计限制。

没有这个反光镜,镜头设计就可以随心所欲,按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设计。当后镜片靠近传感器时,镜头所能达到的清晰度,远远超过单反相机镜头后镜片距离传感器较远的情况。

因此单反相机中,时常能捕捉到那种镜头,特别是近两年我大力推荐的佳能RF镜头,这类镜头接连出现。

单电与微单区别是什么_微单相机优点和缺点分析_微单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

微单当然比单反好,微单才是数码可换镜头相机应该有的状态。

像混合防抖能够显著提升防抖性能、对焦点涵盖区域更宽广、连拍性能天生就很出色之类的优势,已经不再关键了。

4、微单还差在哪?

电子取景需要消耗较多电量。因此,与单反相机相比,相同一块电池所能拍摄的图片数量会相对减少。

另外电子取景器在展现即时画面方面,效果不如光学取景器那样迅速。因此早期使用微型单反相机的用户,常常抱怨通过电子取景器观察时存在明显的延迟现象。

还有那台胶片相机,性能相当稳定,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数码相机存在缺陷,至今仍是个谜。

目前数码单反相机大多带有即时取景模式,原则上只要掀开反光镜就能当作无反相机来操作。除了多了个液晶显示屏可能会因为电子部件增多而引发故障之外,其他方面并没有明显弊端。况且反光镜这种机械装置也容易发生故障。如今谈到提升品质标准,至少要达到6σ水平,甚至追求12σ标准。所以说所谓的耐用性,其实只是单反相机中高端机型具备防泼溅和防尘功能而已。并不是说整体单反要比微单可靠。

关于耗电情况。拍摄方式决定了小型单电相机始终不如传统相机。但现在小型单电相机通常能用一块电池拍四百多张,传统相机多数也就一千多张。所以电池续航能力持续增强,如果一块电池能支持全天拍摄,其实也就不在乎拍摄完毕后剩余多少电量了。近年来很少再听到抱怨小型单电相机电力不足的议论了。

拍摄远景时,时滞现象较为突出,大约在2010年期间,这个问题比较普遍。但若拍摄的是飞鸟等近距离动态物体,单反相机的对焦也会受影响,而电子取景器的延迟感已经十分微弱,几乎难以察觉。

因此可以说微单的固有不足主要依靠后续技术发展持续改善,并且到了现在,许多不足已经几乎感觉不到了。

我们继续对比微单和单反,单反的不足在于构造,在摄影器材演进过程中,为了达成取景同实,不得不调整设计,增设了反光镜,这个设计缺陷是无法修正的。

由于配备了电子感应装置,无反相机舍弃了反光镜,由数码屏取景带来的诸如反应慢、耗电量高等弊端,可以通过后续技术迭代得到改善。

所以微单就是比单反好。

其实我知道这些年大家对于微单和单反还有一些疑问。

比如,到底谁的画质更好?

解决方案十分明了,就是微单相机成像更优。成像效果依赖于三个关键部分,分别是感光元件、处理核心以及光学镜头。

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在感光元件和处理单元上毫无二致。二者差异仅存于光学镜头部分。传统相机在镜头制造时必须顾及反光镜的阻碍,而可换镜头相机则不受此限制。因此,可换镜头相机往往能采用更优化的镜头方案。这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可换镜头相机在成像质量上通常更胜一筹。

比如,微单能比单反体积小多少?

微单起初没什么值得称赞的,仅能称赞其外形紧凑。然而,随着微单性能的不断提升,相机制造商几乎不再强调这个特点了。像松下这样的品牌,甚至将微单做得比单反相机更大更重,简直可以称作巨型微单。

即便如此又如何呢?若追求专业级全画幅,即便机身因去除反光板而更为紧凑轻巧,镜头也可能因构造而设计得更为轻便,但整体规模依然是全画幅级别的。人们已过了需要接纳新事物的阶段,因此无需再宣扬微单的便携性了。此外,非要声称微单比单反重很多是个不足,也确实荒谬,至少微单的体积比单反更小巧一些,虽然不算是特别轻便,但称不上是缺点,这想法太奇怪了。

微单的优势还是在于结构先进啊。

比如,微单镜头那么好,单反加个转接环不就可以用了吗?

这个情况以前提过,后来几乎没再见过,可最近却听见很多人这样讲。不明白没关系,可以询问,但不要胡乱讲。

微单相机由于省略了反光镜装置,因此具备法兰距较短的特性。法兰距指的是传感器表面与卡口边缘之间的间隔距离。

单反相机由于配备反光镜,因此法兰距通常较长。微单相机则没有反光镜,法兰距相对较短。假如微单镜头能够安装到单反机身上,但该镜头是为短法兰距而设计的,导致成像最终会投射在单反传感器的位置前方。这样根本无法成像。

如果想成像,就要把微单镜头伸到单反机身里,首先挤碎反光板。

因此受限于法兰距,微单镜头几乎无法装在单反相机上,除非单反的构造允许反光板竖直收纳,同时传感器能够向前位移……

非但如此,单反相机镜头也不能直接装在无反相机上,由于单反镜头采用大法兰距结构,导致成像点位于无反相机感光元件的下方,这种情况存在应对方法,例如在镜头和无反相机机身之间插入一个适配器,从而实现兼容。

转接环的功能非常关键,它并不仅仅是用来调整法兰间距的。同时,它还能应对电子通信协议。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索尼无反相机配备多种转接环——用于连接索尼单反镜头的、用于适配佳能单反镜头的、用于连接尼康单反镜头的等等。

就是因为索尼微单法兰距短的好处。

单电与微单区别是什么_微单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_微单相机优点和缺点分析

索尼7R2+转接环+佳能口适马ART20F1.4镜头

早先部分非原厂光学设备商,目睹索尼可换镜头相机广受欢迎,便开始为其生产配套镜头,其研发理念是将传统可换镜头相机镜头结构,简单增加一个适配段,并将接口更换为索尼相机专用的那种,这类镜头通常被称为尾座焊接式镜头。

镜头卡口的尺寸并非单一规格,存在不同尺寸类型。在法兰距方面,同样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长法兰距的镜头不能安装在短法兰距的接口上。对于微单相机而言,小尺寸的卡口机身,大多也不兼容大尺寸的卡口镜头。

总的来说。单电相机装接片机镜头都可以做到。富士无反装富士片机镜头非常便捷。松下无反装松下片机镜头同样便捷。

单电与微单区别是什么_微单相机优点和缺点分析_微单相机与单反相机对比

EOS R5+转接环+EF8-15鱼眼镜头拍摄

然而索尼微单相机搭配的镜头仅适用于索尼微单相机,佳能微单相机搭配的镜头仅适用于佳能微单相机,尼康微单相机搭配的镜头仅适用于尼康微单相机。

讲了很多,现在我的意思很清楚了。微单就是比单反更出色。除非目前还没有能媲美佳能EOS-1DX Mark III,尼康D6这个档次的微单,否则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人会偏要选择单反而放弃微单。而将来,随着真正顶级的微单问世,顶级的单反相机大概也会慢慢退出历史记录了。

过去我有过想法,出资方大多外行,因此单反才显得专业,这些年商业领域,微单已占据重要地位。即便以摄影为业,微单也比单反更有优势。

如果现在因为价格原因,您还购买单反,我觉得没有问题。但……

单反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微单的时代已经到来。

外一则:微单的一些过往片段(有兴趣的看看吧)

记得初次提及可换镜头无反相机是发展趋势,那是在2011年。彼时我推荐的是索尼的产品,然而当时多数人普遍认为这类相机不够专业,连索尼自身也持类似观点。因此,将这类相机定位为采用APS-C尺寸传感器,便成了当时传感器尺寸的上限。

我过去曾得出过这样的看法,假如微单相机未来能够配备全画幅传感器,那么这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全画幅是衡量相机是否专业的一个关键标准,对于设备制造商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传感器尺寸更大通常代表着更高的专业水准。大家不妨观察一下,目前市面上所有采用全画幅的相机,哪一个被看作是业余级别的产品呢?

2013年以前,我不断强调微单必须配备全画幅传感器,必须采用全画幅设计。然而,微单的开创者松下在那个时期依然执着于M43系统(2008年9月),奥林巴斯也是这样(2009年6月)。当时大底传感器能达到的最大尺寸就是APS-C规格。那个阶段,三星(2010年1月)、索尼(2010年5月)、富士(2012年1月)、佳能(2012年7月)等厂商已经推出了相应产品。(感谢滕飞老师提供时间。)

那个时期我留意到率先声称必定推出全画幅微单的确实是三星,不过随后他们放弃了这个计划,真是令人遗憾啊,发生在2017年4月。

尼康于2011年9月发布了采用1英寸感光元件的尼康1系列相机,具体型号为尼康1 V1和尼康1 J1。该公司很有自信地决定不选用索尼提供的传感器。该系列相机配备了1英寸尺寸的1000万像素感光元件。紧接着,索尼也推出了配备1英寸感光元件的黑卡相机,其感光元件像素提升至2000万。此外,该相机的低光环境拍摄表现也更为出色。

对于尼康1系列,我之前曾建议过尼康,不该这样做。微单相机就一定非得是紧凑型的吗?难道它就只适合普通消费者使用?应该开发全画幅产品,全画幅才是真正的主流。

但那个时期的尼康1 V1性能非常突出,它的连拍速度可以达到每秒60张,而且能够录制1秒钟的短片,并以每秒24帧的速度进行播放。如果能够保证持续写入的话。可以想象一下,1000万像素的传感器,其单边长度就相当于4K分辨率,每秒60帧……也就是4K60P。在2011年,能够以如此紧凑的机身来实现这一点。此外,当时配备了一支焦段为10至100毫米的镜头,其全画幅等效焦距为27至270毫米,该镜头对于视频拍摄极为出色,倘若真能面市,势必会吸引众多制作团队的目光,毕竟售价也相当亲民。

然而在2012年我访问尼康东京总部期间,当提及4K60P相关话题时,对方表情困惑,表示他们并无此打算。

那时候我就知道尼康1注定是失败的。

之后,尼康推出了型号为1 J2的相机,我清楚记得它是在北京郊外举办的新品发布会。当时有上海的媒体,包括尼康中国本地的团队,向尼康方面表示J2确实是一款出色的设备。而且上海人把J读作“杰”,数字2的英文是two,所以他们把J2称作杰兔,意为才华出众的小动物。

我那时确实对尼康不客气,等上海那边报道完,我对尼康方面的人讲,“你们知道我们北京人怎么念这个词吗?我们叫‘勾儿二’,其实跟‘够二’一个意思。”当时场面挺为难的,不过我认为自己作为记者,职责已经完成了。

我虽不能干预一家大型企业的产品规划,不过我认为我有责任向他们提供诚恳的意见。

后来尼康1没了,J5是最后的绝唱(2015年4月)。

宾得公司曾经推出过一款颇具创意的产品,这是一款取消了反光板的单反相机,并将其定位为微单机型。这款相机的机身配色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十分出色。然而,尽管外观设计令人满意,但市场上对此类产品的接受度并不高,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纯种微单相机也有过一款,但如今已鲜有人知——宾得Q(2011年6月推出)。它配备的是1/2.3英寸的感光元件。在那个年代,这个尺寸仅相当于一般的小型数码相机水准,旗舰级卡片机的感光元件尺寸远超于此,而时至今日,连智能手机的配置都不如了。该机搭配套机售价超过五千元,实在令人费解,购买者难免被质疑判断力。

二零一三年下半年度,索尼公司发布了全画幅微单相机A7型号以及A7R型号,这标志着索尼微单相机真正实现了从快速发展到高速增长的转变。

那个时期我是个十足的摄影爱好者。的确,全画幅无反相机非常出色,2011年我就这样认为,等到它面市后我自然称赞,等到它成为全画幅可换镜头相机中的顶尖产品我当然推崇。

一路吹到现在,索尼也真是没辜负我。而我也没被打脸。

原先不仅盛赞过索尼,还极力推崇过富士,毕竟富士当时的微单外观确实令人惊艳,特别是X-Pro系列,我深为喜爱。因此私下里也一直期盼富士能够推出全画幅产品。直到某年PE展期间,晚上与富士东京的技术团队共进晚餐,却得知一个令我极为失望的消息,富士方面明确表示不会研发全画幅微单。从那时起,我便不再对富士抱有太多期待。

后来又出了个状况,当初提及富士坚持APS-C体系欠妥当,导致与富士交情变得紧张。富士内部有位熟人透露了个令人咋舌的情况。据称某个季度富士相机销量未达目标,相关汇报列出了三点缘由,其中一点是认为富士相机性能欠佳。此事真假无从确证,倘若真有这般势力,我无需为厂商撰稿,只需收取好处,不为其撰稿即可

总而言之,在APS-C画幅的微单相机领域,富士至今仍是颇具吸引力的品牌。这算是我当时没有选错吧。此外,富士后来还推出了比全画幅更大的中画幅微单产品。如果要说起颠覆市场,我认为全画幅才是真正的策略所在。市场占有率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零一八年,佳能和尼康最终也进入了全画幅单电相机市场。必须承认,尽管佳能行事比较谨慎,但它的产品总能精准打击核心领域。因此,二零一八年,佳能刚推出相关产品时,我就建议,如果着眼于长远发展,应选择佳能单电相机,特别是考虑到它的RF镜头系统。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今年佳能EOS R5和EOS R6相继发布,使得佳能的产品线整体备受青睐,尤其是机身方面,吸引力十足。那些几年前听从建议选择索尼微单的用户,如今都表示当初的决定非常明智,没有丝毫的遗憾。

松下近年对全画幅单电相机投入很大,动静频频,而M43系统的关注度却持续下滑。作为松下的合作伙伴,奥林巴斯始终固守M43平台,但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卖掉了相机部门。

十月份,尼康将推出Z7和Z6的后续机型,该公司显然也在这些产品上投入了大量资源。

佳能此前一直忧虑无反相机会影响其单反相机市场。然而,尽管R5已经发布,5D5却迟迟没有推出。由此可见,佳能的立场已经明朗。

我现在依然觉得全画幅单电相机是恰当的选择。这个持续了十年的看法,显然被现实所印证,我是正确的。接下来我依然觉得现阶段最值得考虑的两个品牌就是索尼和佳能的单电相机。这些也是我自己投入资金购买的两套设备。是的,尽管我是一名颇具知名度的摄影类自媒体人,其实想要什么设备未必需要亲自购买。但是我还是买了,这样你就能明白到底是否值得。一方面自己买了痛快,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确实喜爱,租用不如购置。

数码相机时期,可换镜头相机迎来新阶段,那就是微单,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相机。单反相机被旁轴相机取代,微单相机也必将取代单反相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未来已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