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倘若今日未获成功,许多人必定会断言:马斯克是个不谙世事的人。而今,他已然是令硅谷闻风丧胆的“钢铁侠”。
近些年,围绕他的是非与关注始终相伴,他被公众逐渐神化。他昨天处置房产、今天参与奇特表演、明天发表中文诗作——所有带有他名字的离奇传闻,都能轻易成为网络焦点。特别是2021年以后,他声势浩大,支持者云集:随便一条社交动态,就能左右美股走向。况且如今他已将那个社交平台收归旗下。
马斯克,究竟凭什么成为世界顶流?
某些人认为,是马斯克对财富看不上眼,他怀揣着推动人类走向未来的崇高理想。譬如,2014年他初次访问中国时,面对当时备受追捧的“亚轨道旅行”概念,他显得毫无兴趣,坦言这种纯粹为富豪牟利、既不能促进技术进步也不利于人类发展的商业活动毫无意义,并且流露出明显的不屑态度。那一年,他跟马云在互联网大会上进行了一番非常尴尬的交流,令人十分惊讶。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马斯克同样是个十足的“坏蛋”和“混混”。在对待员工方面,以及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他那种蛮不讲理、缺乏友善的行为,让人感到非常震惊。他对员工要求极其严苛,把所有任务都无限细化,把人当作“工具”和“机器”来使用。他的前妻还曾表示:“马斯克这样的行为,或许会引来俄罗斯间谍的暗杀。”
到了2022年,马斯克通过收购推特参与乌克兰事件,使其商业王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非官方的重要角色,他的影响力已扩展到众多非商业范畴,显现出的抱负,已不再局限于多年来推动人类“移民火星”那样单纯和直接。
人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马斯克?
这个过程将十分繁琐难解。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马斯克不该被过分神化。当然,常人的观点对他也毫无意义。无论如何,他的意志品质、见识格局、思考模式,构成了他颠覆全球的内在原因,
就是说,一种倾尽全力的闯劲,一种发现冒险舞台的特殊眼光,还有最关键的:一种能让冒险化为实际的可行思路。
“疯狂”马斯克
二零一四年,马斯克在某个讲话里对学子们讲过,应当去冒风险了,当你年岁渐长,你的责任会逐渐增多。一旦你组建了家庭,你就不再仅仅是在拿自己冒险,而是连你的家庭也一同在冒险。
有人强调,马斯克的卓越成就,源于他勇于孤注一掷的闯劲。然而,这种做法暗藏严重隐患。
比如马斯克在Zip2和X.Com初次创业便获得成功,其后卖掉公司获得巨额资金,此举显现出非凡的冒险精神与急躁个性:他通过这两家网络企业,赚取了二亿,很快达到了财务独立。
在那个时间点,也就是2008年左右,他把所有积蓄都投给了几个完全不熟悉的初创企业,结果很快就把本金输光了,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
这几家企业,就是如今声名显赫的SpaceX、特斯拉,还有太阳城。
在2008年以前,马斯克多次公开宣称,计划将人类送往火星,为此他倾尽所有,毫不犹豫地投入资金支持SpaceX进行跨界创业。然而,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让他几乎一无所有,先前两次创业积累的财富全部化为乌有,甚至不得不抵押房产,变卖游艇和飞机。随着SpaceX的发展,他逐渐成为俄罗斯和欧洲方面的眼中钉。
近期,特斯拉与SpaceX均面临倒闭风险,马斯克的产品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其火箭发射多次受挫,全球民众普遍关注其困境,境外某平台更设立专题,预告特斯拉的终结时刻。
马斯克在自传中提及那段岁月,写道:半夜醒来,口中含着冰块,眼中有热泪滑落。
《硅谷传奇人物埃隆·马斯克的传奇经历》这本书里,国内一家网络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曾对马斯克发表过如下看法:
形容马斯克唯有“疯狂”二字贴切,他仅凭爱好与直觉就贸然闯入全新领域,倘若是个赤手空拳的人,这般行为尚可理解。然而身为身家亿万的成功人士,同时也是声名显赫的投资家,他竟敢将几乎全部身家押注于与过往辉煌毫无关联的领域,并且涉及两个完全陌生的行业,这才是真正由梦想所驱动的行为。
这种不计后果的闯劲,是今天我们审视马斯克非同寻常经历时,无法回避的起点。
为什么马斯克胆子大?
但是,这个社会上不乏勇于探索的个体。商业上的成就,并非仅取决于胆识的大小。
三十岁刚过,马斯克卖掉了自己创立的两家网络企业,总共获得了将近二十亿美元的资金,接着,他将大部分资金分配到了三个主要方向,分别是航空探索、汽车制造以及能源利用。
审视马先生诸多举措,均显现出明确的轨迹,这三个行业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存在相似之处:技术长时间进展缓慢,不被普遍预期会发生重大突破。
确实,类似领域不在少数,能洞察这些领域症结的人,也并非只有马斯克一个,然而为何其他人却没能打造出特斯拉和SpaceX呢?症结所在,也许就是:由于对行业前景的预测模糊不清,因此大家对于现在付出的资源都十分小心。
以某个事例来说明,那个国家起初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却能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发出核武器,这确实令人惊讶。
由于已有成功先例可供参考,后续者可以边探索边前进。相较于物质环境的困顿,以及技术攻关的难处,国家与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最深的顾虑在于风险难料:倘若某个领域前无古人,又无法保证结果,又有谁敢冒险下重注?
《人类简史》里,曾提出一个观点:科学革命为什么出现在欧洲?
确实,通过考察过往可以明白:科学革命在西方发生之前,中国的技术水平比欧洲强得多。在唐朝和宋朝之前,中国掌握了全球约六成的技术创造。然而,近代科学革命之后,虽然出现了六千多条基础科学原理和法则,但我国在其中做出的独创性贡献不足百分之一。
“李约瑟难题”提出疑问:为何欧洲在1770年时,对中国的科技并无明显领先,但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双方却形成了巨大差距?
一些看法强调,关键不在于单纯的技术革新,而在于我们缺乏科学的思考方法,也缺少为科学投入的远见卓识。
对于马斯克而言,这位在中国商业活动中显得极为特立独行的个体,其非凡的勇气和魄力,源自于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果敢抉择。倘若我们未能领会这一特质,便极易产生认知偏差。
SpaceX多次发射未能成功,特斯拉最初只收到一千多张购买单,最终却没能交付五十辆以下的汽车,这使得马斯克几乎陷入财务困境。
彼时,马斯克的形象比起变革者,更像一个骗子。
不过,现今我们才明白,马斯克在2002年创建了SpaceX,不过十年时间,便能为NASA向空间站运送物资;又过了八年,他已将人类送入外太空,最终成为航空航天领域最可靠的执行者。
我们同样明白,由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在仅仅十年多的时间内,便实现了数十万辆的规模化生产,一跃成为全球销量领先的纯电动汽车品牌。这家公司的股价也经历了急剧上涨,使得马斯克的财富大幅增加,让他成功登顶世界首富宝座。与此同时,太阳城公司则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服务商。此外,马斯克还掌控着其他多家类似性质的高科技企业。
这一切都是巧合吗?我们只能说马斯克运气好吗?
如果不是,那不妨做个判断——
他勇于探索的本性,以及见解的非同一般,大概在于:某个事物或某项技艺,若在将来肯定会出现或肯定能取得进展,就应当去探寻进步的途径,而不必过分关注开销大小,也不必太在意公众的议论。
何为马斯克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本人曾说,他十多年来每周坚持工作100个小时。
另有说法指出,这位男士从不午休时间,能够同时参与会议、用餐、处理邮件,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堪称铁打的硬汉。
但世界上从不缺勤恳的人,可又有谁能成为第二个马斯克?
仅仅因为,付出并不代表成就——即便,我们拥有像马斯克那样人物的开拓胆识和远见,以及永不松懈的干劲,但两者之间,常常被我们遗忘的重要部分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奥谢因整理过马斯克的多次访谈记录,在《爱迪生运用过的一种问题处理流程,埃隆·马斯克视其为成功关键》这篇文章里,找到了他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方法论,也就是“基本原理”式的思考方式。
马斯克提过,所谓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就是借鉴物理学家的视角来审视事物,也就是逐步剥离外在的表象,洞察其内在的属性,再基于这些属性逐步构建起整个体系。
实际上,“第一性原理”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一个思想,他指出:“在任何一个体系之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最核心的论断或前提,无法被省略,也无法被违背。”换言之,任何一个体系最根本的法则就是它的第一性原理。
对于马斯克的基本法则而言,这种思路要求借助物理学家的视角,对世间通行的认知进行挑战,从而刷新对各类事务的判断,并且持续剖析构成事物的根本单元,不断审视和摒弃自己构思的应对方案,直至确认没有疑问为止。
奥申在某个篇章里,提及了马斯克在特斯拉成立之前,如何运用所谓根本性法则的实例。
马斯克决定投身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后,必须正视当时电池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实:电池组每千瓦时的造价高达600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他的预估。经过研究,马斯克发现电池主要由钴、镍、铝等金属原料,再加上一些聚合物和密封容器构成。基于这个认知,他大胆推测:假如所有材料都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采购,那么组装成的电池成本或许能降至每千瓦时80美元左右。
一个相似的案例,是马斯克创建SpaceX时的想法。在做出选择之前,马斯克对火箭的了解几乎空白,因此,他阅读了《火箭推进原理》《天体动力学基础》《燃气涡轮和火箭推进的空气动力学》这些与火箭及推进装置有关的专业书籍,并且很快地吸收了这些知识。
紧接着,马斯克借助本源推理方法,对造价达六千余万美元的常规火箭进行部件剖析,察觉到火箭建造原材料的费用仅占火箭总价的百分之二。接着,他提出大胆设想并成功打造出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其发射费用仅是传统火箭的十分之一。
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像马斯克那样关键的商业难题,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当人生遇到重要选择时,我们能从马斯克那里获得的启示,并不仅仅是勇于尝试和理性分析。
回想2014年,马斯克在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毕业典礼发言,其中一段内容,就能得到答案:
不要盲目追随大众的动向去追逐流行风尚,要从最根本的原理出发,不要借助类推的方法来证明,而是要借助最核心的要素来推导。这样你才能识别出哪些是你需要去做的,哪些只是盲目模仿他人的行为。
当然这很难,但是这是最好的办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