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战略产业,新能源汽车是国家认定的,发展迅速,但挑战重重。记者调查得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达成领先目标,必须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自主品牌迅速崛起
二零一六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公交集团购入六十六部新能源公共汽车,现阶段每日载客量达四十万余人次。总经理助理刘葆春进行了测算,单日每部纯电动巴士较燃油车可节省开支八十元,八米车身减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折合年度植树数目为一百二十四万株。
这批新能源客车,全部购自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据该公司产品经理赵伟透露,宇通在过去五年间,累计销售新能源客车超过六万台。其中,2016年单年就售出电动客车两千六百部。
自“十二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迅猛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指出,过去五年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由不到五千台跃升至五十万台。同时,车辆累计拥有量也从一万台增长至一百万台。这一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占据半壁江山,并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北汽福田北京欧辉客车分公司主管秦志东提及,公司2008年生产首批电动公交车辆时,国家并未提供资助,这些新型车辆较传统燃油车可降低30%的维护费用,在广东省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现阶段,福田欧辉在全国范围内已售出总共一万台新能源公交工具,这些车辆正在河北省、江苏省等地的公共交通网络上运行。
北汽集团在2009年11月设立了新能源业务单元,最初仅有二十余名工作人员参与筹备工作。彼时缺乏明确的技术规范,团队完全依靠自主探索,将传统燃油车的动力系统移除,换装电池组,从而制造出首款电动汽车。北汽新能源公司主管张勇提及此事时表示。现阶段,该企业已拥有三千余名员工,上一年度销售电动乘用车五万辆,预计本年度销量将攀升至十五万辆。
新能源车的关键制造链条正在兴起。根据张勇的分析,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产量预计可达200万辆,仅制造环节的年产值就突破5000亿元,整个产业规模则超过上万亿元。展望前景,中国自主的新能源车行业有望打破西方技术垄断,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车工业,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遭遇“成长的烦恼”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迅速发展,不过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现在,常规的汽油车认证内容包含通告、环保及3C,这些认证制度规定清晰,标准具体。而电动车辆除了这些之外,又增添了推荐清单、免税清单、环保信息公开、燃油消耗量报告、安全技术规范等认证内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审批。
首要工作在于办理车辆认证,其中包含准生通告、燃油消耗、级别清单、安全检测规范等,各类认证相互交织,总数达数百项。沈阳华龙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炬指出,通过强制认证确保车辆达标是必须的,部分重叠的认证项目是否能够精简?
期待政策保持稳定,不宜频繁调整。以电池为例,相关部门标准每提升一次,公司就要在产品研发、设计等各个环节重新进行验证,这需要投入数百万元成本。政策既要能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也要支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阻止骗取补贴行为,2016年岁末,相关机构发布文件,规定非个人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申请补助,要求车辆总行驶数需达到三万公里。
为了符合这一标准,部分公司会安排车辆空驶来达成里程指标。那些用于员工上下班或学生接送的专用车辆,每日行驶数十里,全年累计的行驶距离往往不足一万公里。从业于客车销售领域多年的马格提出建议,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具目的性,由相关机构切实监管车辆的运营状态。
厦门金龙集团品牌负责人马文雄期待补贴措施保持稳定状态。他谈到,每年的补贴方案往往临近岁末才公布具体内容,因此厂商在上半年常常面临经营压力,而在下半年则容易出现业务饱和的情况,要知道电动客车从生产到备料最快也要耗费一个月周期。
政府扶持的“手”要稳健
面对复杂繁复的局面,业界期待政府扶持的“手”更稳健。
范永跃指出,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角逐已经开始,依靠政府补贴维生的汽车制造商注定要被淘汰出局,市场状况将促使自主品牌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善服务品质。
张勇强调,民众选择新能源车时存有诸多疑虑,充电设施不足、行驶距离有限、设备运行不平稳等难题亟待解决。他呼吁政府加大对国产汽车企业研发突破的扶持力度。
珠海银隆新能源产业园产品负责人薛成提出看法,政府层面需在设定基础准入规范上多下功夫,其他方面应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探索的余地。以动力电池为例,当前,能量储存更优、行驶距离更远的固态电池、液态电池、碳纤维电池等正处于研发阶段;至于补能手段,像换电、充电、极速充电、常规充电等模式均有利弊,不宜制定过于详尽的规定。
该公司投放运营的车辆类型,同申请审批的车辆种类,是否相符,产品性能达标与否,运行安全有无隐患?企业高层人士透露,管理部门不应仅做批准动作,还需弥补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政府的着力点要放在公共设施建设上。董扬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了19.5万个公共充电站,但是面对100万辆纯电动车的需求,至少需要再建到30万个充电桩,这样才能满足实际需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