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投身汽车制造,目前发展势头迅猛。价格高达百万的“尊界”车型销量已突破一万二千辆,而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尚界”上市后,凭借突出的经济实惠性迅速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关注。有消息称,华为已申请了新的品牌标识——“绝界”。此时余承东面带喜色,鸿蒙智行团队不断壮大,整体氛围十分活跃。
但狂欢背后,却有人默默承压。
问界品牌,曾被称为“华为的开创性品牌”,如今正经历着转变。它是华为与赛力斯(前身是东风小康)合作推出的首个品牌,自2021年推出后,显著提升了赛力斯的经营表现:公司年收入从不足两百亿元,增长到2024年超过一千四百亿元。
然而最新发布的半年报,却显示出不同的信号。
一、营收首降,但利润大涨背后
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产生收入624.0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06%,属于近些年来的首次降低。
然而,公司整体盈利能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实现了增强,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具体为29.4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其增幅相当可观,达到了81.0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背离”?
产品构造出现重要调整:问界品牌里价格较高的车型比例明显增大,特别是M9和M8成为盈利核心,单台销售价格超过四十万元,促使企业整体毛利润率提高到二十八点九三,与去年相比增长了四个九百分之一点九。
这一毛利率水平,甚至超过了行业巨头特斯拉和比亚迪。
但问题是,赛力斯能否像后者那样,通过“以价换量”持续扩张?
二、华为战略下的赛力斯,不只是合作伙伴
业内分析认为,赛力斯很难自主降价。
起因于华为旗下不同品牌实施差异化的市场推广方式,目的是维护各自的市场定位,因此华为或许与相关方达成了价格约束条款,此举是为了防止品牌间产生恶性竞争。
但赛力斯的处境又尤为特殊。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范围远超奇瑞、上汽等车企,后者仅提供单款产品,前者则几乎将所有业务重心放在问界品牌上。问界车型贡献了公司八成以上的销售业绩,而其自主品牌的号召力目前还比较弱。
这也意味着,赛力斯必须在华为设定的框架中运行。
华为并未冷落这位长期合作的伙伴。在40万到50万价位段,问界M9和M8销量突出:前者上半年售出6.2万辆,保持50万以上车型销量第一;后者同期交付3.5万辆,占据40万级市场领先地位。6月份单月总销量突破4.4万辆,创下历史记录。
三、合同负债暗藏玄机,研发投入显露野心
尽管营收短暂承压,但赛力斯的“后备订单”其实非常充足。
2025年上半年度,企业合同义务增加至51.9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42.69亿元相比,出现显著提升。这些预先收取的款项表明商品市场依旧活跃,一旦完成交付便能实现营收确认。
更值得关注的是赛力斯在研发上的猛烈投入:
今年前六个月科研投入达到51.9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增幅高达154.9%;科研团队规模扩大到6984人,年度增长率为26.6%,占全体职员的比例为36%;目前已成功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为6826件,同比提升了19.8%。
如果只是安心做华为的“代工方”,本不需要如此大力投入研发。
可以感受到,赛力斯并不满足于仅仅作为合作伙伴。它正依靠华为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迅速增强自身财力与竞争力,同时积极构建长远的自主技术架构。
️ 四、真正的挑战来自“内部”?
问界的主要竞争者,可能并非小米SU7等新能源汽车公司,而是华为体系内其他同品牌的车型
随着享界、尊界等相继推出,原本归属于问界的潜在客户群体正逐渐被吸引走——特别是享界面市以来,对问界的高端及中端客户市场造成了显著的竞争压力。
一旦华为技术向更多汽车制造商开放,问界的独特卖点就会减弱。2025年,华为乾崑ADS 3.0技术供应给深蓝S09、享界等车辆,使得一些购买者转向其他品牌。
情况更加不容乐观,问界M9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国内顶级SUV”称号,根基在于华为的智能科技支持。假如华为之后把这类系统提供给腾势、理想等竞争对手,问界在高端市场的价格优势就会受到极大挑战。
赛力斯的决定,是关乎中国汽车行业紧密协作与独立进步相互角力的一个典型体现。
借助华为的技术支持,赛力斯成功转型生产高端电动汽车;不过,过度依赖华为,可能会在与其他伙伴的合作中分散自身力量。
赛力斯现在既在合作,又在积累技术,这种看似互相抵触的做法,可能是它为自己准备的一条“后备发展路径”。
百亿规模仅是初步阶段,赛力斯接下来打算成为比亚迪那样的企业吗,还是选择留在华为体系里,做一个忠实却受限制的盟友?
答案,就在研发投入与战略调整之间悄悄书写。
赛力斯是应该继续与其他企业联手,还是选择单独开拓市场?大家有什么看法,请在留言区分享意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