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新能源汽车的订单量突然变得很大,常常达到几万、十几万或者几十万级别。
九月份五号,鸿蒙智行透露,问界M7车型刚开始售卖,一个小时内收到的一万台订单就完成了。
就在今日,鸿蒙智行正式对外公布全新问界M7开始接受预定,起售价为28.8万元,分多款车型,增程动力配置的三个版本售价区间在28.8万到34.8万之间,纯电动力配置的三个版本售价区间在32.8万到36.8万之间。全新问界M7运用全新平台构建,采纳品牌最新设计理念,车身内部空间宽度增加3030毫米,能够选择五种或六种座位布局,动力系统包含增程式和纯电动两种方案,纯电动车型配备容量为100千瓦时的电池组,增程式车型具备1600公里的总行驶能力。另外,该款汽车配备了华为ADS 4系统,并且首次应用了Limera舱内激光投影技术。
现阶段这仅是初步定价,该车的最终定价,应该会稍低一些,其综合价值如何,欢迎各位给出意见。
近期推出的诸多电动汽车,常常需要支付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预付款。
另有一款尊界S800,其售价达到了百万,在短短87天内预订量就超过了1.2万辆,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奔驰S级和迈巴赫S级今年上半年总销量,虽然看似不是特别惊人,但毕竟这是一款百万级别的豪车,若以官方指导价来计算,其订单总额也相当可观。
最近,极氪的顶级SUV 9X开始接受预订,提供了Max版、Ultra版、Hyper版三种配置,预估价格在四十七万九千九百到五十六万九千九百元之间。几十万元的车,猜猜提前订购的人数有多少?官方透露,首小时就获得了四万二千六百六十七份预订,选择Ultra版和Hyper版的人,比例明显超过了Max版。50万的车啊,1小时大定4万多台?
许多网友的初步想法就是——「这是真的吗?」9 月 1 日,汽车领域的知名博主「孙少军」公布了关于这辆车订单的调研结果,指出「8 万份」的订单数量纯属虚构,然而「4.2 万」的官方统计数字确凿无疑。
然而这并非顶点,早先缔造自行车界传奇的无疑就是小米YU7那款产品,它发售仅一个小时,便宣告提前认筹数量达到28.9万辆,史无前例,或许也绝无后继者。不过,这个惊人的认筹数字公布后,确实引来不少争议,其中关键质疑集中在一点,即小米YU7的提前认筹需要缴纳的五千元,在七天的考虑期限内可以撤销。
过去的汽车制造商举办发布会,公布售价后活动就结束了,通常在一周后才会公布首批订单信息,一个月再发布销售喜讯,以此展示车辆销量表现良好,但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由于采用直销、线上预订等模式,车型亮相即可启动预售,几十分钟就能获得大量订单,因此业内越来越倾向于将订单数据作为衡量车辆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
上级欣赏,众人称奇,这款座驾得以广为人知,各方似乎都获利?然而,这些信息究竟具备多少实际价值?
汽车领域自媒体人吴佩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内容称,所谓“初期订单突破一万”之类的宣传话术,其背后实际有广告机构、推广组织在从中煽风点火,并且“在产品发布前数月就已经开始布局”。
用极低且可退的预购费用是最快获取意向的方式,特斯拉是这一策略的开创者,2019年11月其Cybertruck开启预购活动,预购价仅100美元,并且允许退订,仅一周时间,Cybertruck的预购数量就超过25万,后来甚至达到一两百万的规模,然而如此多的预购订单最终能有多少比例会变成真正的销售合同呢?
确实,没人能够断言,先前提到的那些汽车制造商的销量记录都是虚假的,我们没有确凿的依据,也无法提供证明,我感到忧虑的是,要是整个行业普遍出现成千上万的订单,那么将来,订单数量这个指标,可能不再具备那么重要的价值了,倘若因为订单记录的失实而损害企业的声誉,这岂不是如同竭泽而渔,自取灭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