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与销售国。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今年头五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了13.2万辆,销量为12.6万辆,同比去年分别实现了131.4%和134.1%的显著增长。回顾201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度产销量还不足5000辆。
专家强调,尽管大城市的汽油车限购政策促使消费者转向购买新能源汽车,但环保效益和节省开支同样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以市面上销售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能耗和民用电力价格为例,目前这类汽车的使用费用仅为汽油车的十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若再加上低廉的维护成本,整体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许心超,北京市科委双新能源与新材料处的负责人,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北京市加大了力度解决与之相关的充电问题,强化了对住宅小区物业充电桩建设的扶持,并设立了个人充电桩安装申报平台。此外,北京市还在推广“移动充电车”的应用,这一举措对于老旧小区、商场、酒店等场所而言,代表了市场机制的创新。
新能源汽车的运用成本相对较低,加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能量密度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动力成本也在持续降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新能源汽车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了“技术进步、成本降低”的显著特征。
电池技术作为电驱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所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汽车制造商竞相攻克的核心难题。据科技部部长万钢透露,在未来五年内,我国将致力于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原来的两倍,同时将生产成本削减至原来的半数。
据调查,我国对动力电池研发领域的持续资金投入,使得动力电池的效能显著增强,同时制造成本也在稳步降低。以2011年为基准,到2015年,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实现了翻倍增长,其制造成本更是下降了30%。基于此背景,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在电池续航能力方面,已经普遍达到了200公里的新高度。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不仅局限于电驱动,燃料电池、太阳能等多元化的驱动方式也将在未来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开始将薄膜发电技术应用于汽车制造。这些覆盖着发电薄膜的6平方米车身,从理论上看,能够为汽车提供足够的续航能力,然而,目前这一技术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
互联网的兴起,为汽车产业拓展了新的价值领域。近些年,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强调智能互联的理念,并且其功能也在持续增强。据调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商正依托大数据、信息化以及电子化的特性,未来将致力于将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中。
在此期间,随着共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凭借其充电网络的便利性,更易于构建共享出行的基石。北汽新能源最近公布了将旗下纯电动车型接入互联网打车平台的计划。展望未来,民众将能够通过手机、网站等渠道对充电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并利用电脑、手机、电话等途径进行车辆选择和预订。全过程自助完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智慧出行。
显而易见,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模式在将来将逐步从传统的汽车产品、充电设施、车辆服务以及车联网等范畴,扩展至围绕满足用户绿色出行需求的核心,构建一个智慧出行生态圈。这一生态圈将全面渗透至新能源车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更加环保、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杨毅沉)
(责编:周海波(实习生)、张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