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电比油成本低加速电车渗透,新能源车销量分化后何去何从?

电比油成本低加速电车渗透,新能源车销量分化后何去何从?摘要: “价格战”的背后,不仅仅是淘汰赛的上演,也是一个新秩序的建立。...

尽管先前售价为9.98万元的比亚迪秦PLUS DM-i已挑起向燃油车市场发起冲击的战端,然而当下比亚迪一款售价7.98元的混动紧凑车型一经亮相,就在同一天众多新能源车企纷纷紧跟其步伐。

五菱星光PHEV150进阶版价格有所下调,下调幅度为6000元,下调后的价格至9.98万元,长安启源也宣布进行跟进降价,长安启源Q05最低起价为7.39万元,长安启源A05最低起价同样为7.39万元,哪吒X其它版本车型全系有着直降情况,直降幅度为2.2万元,哪吒AYA全系有着直降情况,直降幅度为8000元,哪吒S全系有着直降情况,直降幅度为5000元等等 。

这一回的“价格”方面的进攻举措,将油车与电车两个市场之间原本存在的那种细微的、难以轻易察觉的均衡状态弄得完全混乱不堪,使得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局面出现变化,也就是“天平”朝着电车的方向开始发生倾斜 。

一直以来,新能源车比同级别燃油车价格高这种状况,持续对新能源车发展造成阻碍,并且,续航焦虑也存在,新能源车始终没能全面渗透市场。

电池等原材料价格持续降低,厂商达成了油电同价,甚至电比油还低,价格落差被消除,用户在对比同级别同价位车型之际,燃油车产品更新换代迟缓,产品智能化程度不高等不利之处,致使电车优势愈发显著,原本归属于油车的市场份额不得不转让给电车。

对此,中国银河证券持有这样的看法,新能源车同燃油车相比较,其具备的领先优势正变得越发显著,这种情况将会促使消费者朝着新能源产品持续进行转化,预计要从3月开始,新能源车渗透率将会回升到2023年底时的高水平之上,并且会在一整年里维持稳定且呈向上的态势。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也就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呈现出走低态势的状况下,电车的整车成本出现了显著降低的情形,多家从事汽车制造的企业迅速怀揣诚意参与到市场争夺之中。除了比亚迪这家企业以外,环比增速最为快速的企业是零跑,其增速达到了121.9%,在3月的时候累计销量达到了1.46万辆,同比增幅达到了136% 。

在这当中,零跑中型SUV的性价比处于领先地位。新发布的C10售价是12.88万到16.88万,在这个价格范围里,当下不存在可以和它相抗衡的竞品。照此看来,零跑进入新势力第一梯队以后,依旧在加快打造差异化来拉开距离。

在新势力里,备受瞩目的是“蔚小理”,月度表现已然开始分化,3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新车数量为28984辆,环比增长幅度是43.1%,蔚来汽车累计交付数量是11866辆车,环比增长比例为46%,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数量达9026辆,环比增长幅度为99%,虽说环比增速都颇为显著,然而实际交付量已然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需要留意的是,在单一车型里,销量处于最高水平的乃是问界新M7,,该车型于3月时,新车累计交付数量达到了24598辆,自上市之后,累计交付量已超过12万辆,从而荣耀登上国产新势力车型销量冠军之位。

问界新M7能够突出显现,华为于其背后所具备的强大支撑不可被忽视,其次,鉴于华为在手机终端以及智能网联方面的积攒,其共同推出的问界在智能驾驶方面也处于领先位置。

另外,在4月1日这一天,问界新M7入门车型的起售价,从24.98万元进行了下调,下调幅度为2万元,调整后至22.98万元,这一情况也引发了轩然大波。

新能源车间所展开的“较量”,已然扩散至整个汽车行业,燃油车的那种焦虑,是非常明显的。当原材料价格出现下滑的情况时,新能源车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并未使得品质出现“掉分”的状况。伴随车企洗牌程度的不断加剧,市场很有可能会形成全新的秩序以及全新的格局。

下半场,新能源车企的决胜点是什么?

价格战”背后,淘汰赛在上演,新秩序在建立,价格战不停,确保车企存活重点不只是价格,新能源车企经长时间市场磨砺,已过不计回报烧钱阶段,回本盈利成关键。

在价格战期间,“以价换量”属于常见的策略,然而,仅仅凭借调整价格来维持销量的增长,这无可避免地会对单车的利润水平产生影响,尽管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会对成本的优化形成一定的支撑,可是终究是无法控制的。

零跑在2023年成功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其3月销量表现持续亮眼,零跑之所以能够打造超高性价比并获得显著的销售增量,这背后全域自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凭借全域自研的助力,零跑的成本优势得以进一步拓展。到当前为止,零跑早已完成核心电子部件的自研,该自研覆盖了整车成本的70%。除此之外,零跑所发布的“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引入并实现了四域合一的中央超算,其通用化率超过了90%。

比亚迪能够把电车价格压低到7万元水准,成为“油比电低”趋势的引领者,新能源车企的排头兵,这离不开全供应链布局,全域自研。早些时候,刀片电池、DMI这些在汽车市场声名远扬的黑科技,都是比亚迪研发出来的。

率先盈利的新能源车企特斯拉,年销达百万辆,且毛利率高于 20% 。因为从技术到工程特斯拉都掌控在自己手中,整车 EE 架构是自研的,智能化是自研的,三电同样是自研的,甚至芯片也是自研的。

因此能够看出,去开启全域自研,进而掌握更多的上游议价主动权,这是车企成功存活的关键部分之一 。

除此以外,想要盈利的产品还需要顺应市场趋势。

当前,在全球范围之内,智能驾驶技术已然步入高级别上路测试的阶段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副主任是张文杰,其表明,在2023年的时候,乘用车L2级别渗透率已然超过了50%。然而实际上,50%是一个渗透率方面的平衡点,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市场将会呈现出大规模的替换现象。

就市场表现而言,L2级辅助驾驶已然成了汽车的标配,L3级准入以及上路试点加速,这会促使智能网联汽车的量产落地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伴随着NOA也就是领航辅助驾驶的加快普及,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以及热度也在相应地提升,智能驾驶的能力已然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关键性因素。

拿问界新M7来说,从今年9月上市起始,累计大定数量超过了12万台,当中超过60%的用户挑选的是智驾版。

另外,工信部所给出的数据表明,乘用车市场之中,L2以及更高等级的智能驾驶渗透率达到了42.4%,预计在2025年的时候将会达到70%,并且会普及到价格在10至20万的主要销售车型之上。

故而,增强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强度,也许会成为汽车企业获取更多市场范围全新的突破点。

结语

3月,新能源车企整体销量呈现出相应表现,这其中存在着处于情理之中的部分,同时也有着意料之外的情况。比亚迪展现出稳定态势,零跑实现了崛起,“蔚小理”出现了分化,特斯拉显得较为疲软,如此这般,白热化的趋势已然开始朝着新的方向进行演化。

新能源车企,上半场电动化赛程,已然快要接近尾声,电动化技术趋向成熟之际,车企销量表现显著分化,智能化与自研技术的“对抗”成为下半场焦点,谁强谁弱又是一段全新征程。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