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地面的喜爱,堪称世界之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将地面视若珍宝,唯独日本能够做到。
日常活动如饮食、休息、处理事务,都离不开地面,要么从地面下取出物件,要么在上面铺设用品,日本人认为,床铺、桌椅、储物柜、坐具等家具都可以舍弃。
但是没有榻榻米是绝对不行的,难道日本已经沦落到这种境地,连一套像样的家居设备都置办不起?
其实情况并非那么为难,老实讲,购买榻榻米的费用,已经足够购置整套家居用品了,并非缺少购买能力,而是日本人对于地板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这东西仿佛刻在骨子里的天性,难以根除,那么关键点在于,日本人为何对地板情有独钟呢,这种硬朗的地面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日本榻榻米的演变史
榻榻米的老祖宗,其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 “筵席”。
古代先民习惯跪着或蹲着休息,在《周礼》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当时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的垫子种类也有区分。
那是在公元 8 年代,经由遣唐使之手,这一习俗传入日本,不曾料到,在那里竟被赋予了全新形式。
平安时代的贵族们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就着了迷。
那个时期的权臣藤原道长在私人笔记中记录,他的休憩之处铺设了二十片“畳”,这种日式垫子的草芯里还添加了芬芳物质,踏上时感觉非常松软,远比接触冰冷的木质地面要舒适得多。
但那会儿这可是奢侈品,普通百姓别说用,见都少见。
转折点出在江户时代。
松平是个商人,他渴望结交权贵,于是暗中积攒钱财,在家中布置了六张榻榻米。
未曾料到街坊们竞相模仿,顷刻间京城铺陈草席的工坊数量激增至五十家。
匠人们很聪明,将原先的纯稻草芯更换为稻草和蔺草的搭配,这样费用减少了一半。
明治时代开始,连卖鱼的人家也能负担得起,这种草垫子才算真正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
更绝的是它和日本房子的 “捆绑销售”。
老式街巷的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地面采用架空设计以防止受潮,铺上草席后,能够完全填满空隙。
而且日本人注重空间的多功能利用,白天移开小桌子便成为客厅,到了晚上则铺设被褥变为卧室,这种草垫子的运用,确实让狭小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宽敞空间的错觉。
仅凭历史是不够的,这草垫子之所以能够稳固,完全是因为它非常了解日本这片土地的特性。
草垫子能够中和日本恶劣环境
体验过日本的人清楚,当地梅雨时节会让人心烦意乱,墙壁出现湿痕、衣物容易受潮发霉,就连木筷子上也会滋生细小的绒毛。
但老祖宗早就发现,稻草这东西是 “天然除湿机”。
京城有家老店,经营百年,定下个习惯,每到梅雨季节结束,就要把铺席里的麦秆芯取出来晾晒。
日本住户提及,祖辈那代人遭遇过长达 40 天的连绵降雨,街坊邻居的木质地板全都腐朽不堪,唯独自家因铺设榻榻米而幸免,草编的芯子浸透了水分,室内却依然保持干燥,没有出现霉变现象。
后来才明白,稻草纤维中的孔隙会像 губка 一样进行气体交换,空气湿度大的时候会吸纳水分,等到天气转晴又会逐步释放出来,这种自然过程比当前市面上售卖的除湿设备要生态得多。
更关键的是,这草垫子还是 “地震救星”。
1923年关东大地震期间,东京部分房屋被毁,然而那些铺设了榻榻米的和室,其幸存人数相对较多。
一位老妇人追忆说,她当时正屈膝坐在地垫上缝制衣物,地震突然发生时人立刻跌倒在地,那铺着的草席十分松软,她竟然毫发无伤。
后续调查发现,榻榻米的柔韧特性可有效吸收震动,相比之下,瓷砖与水泥地面则危险许多。
那会儿可没什么抗震设计,老百姓全靠生活经验保命。
这种铺地方式,硬是让日本最棘手的两个环境难题,转化为了自身的生存有利条件。
但是,仅凭制造还不够,真正使日本人对其产生依赖的,是深植于其行为方式之中的习惯。
一张草垫子节省太多空间
大阪古城区至今仍有类似情景:清晨七时,家庭主事者将草席上的寝具收拢,收纳于储物间,取用小桌作为用餐台;正午时分,撤去食器,铺设软垫,孩童伏在上面温习功课;夜幕降临之际,待客时铺设茶具,场所便转换为品茶之室。
这哪是地板,分明是个百变空间。
东京一对夫妇购置了 40 平方米的住宅,巧妙地在公共空间划分出 6 平方米的日式铺席区域。
妻子表示,有朋友要来暂住,只需准备好床铺和被褥即可;孩子正在练习爬行,不必担心会跌倒;就连家里的猫也喜欢待在上面小憩。
这种能够一件物品承担多种功能的特点,让狭小居所的每个角落都发挥了作用。
但想用好这草垫子,还得懂 “伺候” 它的门道。
北京有一位老妇传授给新媳妇整理草席的家族秘术:每日需以洁净的软布进行清扫,每月应借助兑水的食醋溶液实施一次拖地,每逢时节转换时,须将席面内部的植物纤维翻转过来接受日光曝晒。
“你对它好,它能陪你三十年;偷懒的话,三年就发霉发臭。”
这种打理习惯,早就成了日本家庭的生活仪式。
最有意思的是 “脱鞋文化”。
进入日式房间需要脱去脚上的鞋子,一方面是为了保持环境整洁,另一方面是避免损坏室内的草席垫子。
可谁能想到,这日常用品,后来竟成了日本文化的 “脸面”。
草垫子早成了日本人的文化传承
日本一位资深设计师千利休在构思茶室时,坚持将地面铺设成 “四叠半” 的格局。
徒弟疑惑,他解释道:加宽一寸会显得松散,减窄一寸又太过局促,这个尺度正适合让人能够从容就座,安心享受茶香。
此后这项准则演变为茶艺界不可动摇的法则,就连座垫侧沿的木纹走向也需遵循特定规范,务必与宾客就座时的行进路线保持一致,以此增添庄重氛围。
日本现代设计师也爱死了这草垫子。
安藤忠雄在构思光之教堂时,特意在礼拜区铺设了草席,他认为坚硬的混凝土需要增添些许温馨,干草的温和有助于人们沉淀思绪。
现在东京的流行咖啡厅里,经常可以见到草席区域和皮质座椅结合的布置,年轻人表示:坐在上面喝咖啡,既带有童年时祖母家的温馨氛围,又显得不落俗套。
更妙的是,它还是日本人的 “社交货币”。
有位海外学子表示,初次到日本同窗家里做客时,对方母亲指着草席自豪地介绍:“这席子是广岛地区编织的蔺草制品,其芯材选用了新潟县的麦秆。”
日本人喜爱展示故乡的优质茶叶,地席则转变为他们彰显社会地位的象征。
结语
榻榻米能火上千年,从不是靠运气。
它依照传统节拍的韵律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凭借对周遭条件的适应能力扎根立足,利用民众的日常习性逐渐渗透,最终演变为文化象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