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犹如热闹的菜市场,争相抢购打折的鸡蛋一般,众多汽车制造商竞相提升配置、降低售价,然而这样的竞争态势却让消费者愈发感到迷茫和焦虑。
纯电动车主在驶入高速公路前必须提前制定三套充电计划,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主则频繁地寻找充电站,更糟糕的是,他们年初购置的车型尚未完成磨合阶段,厂家却推出了新款车型,并且降价两万元。
这种混乱的状况或许即将告一段落,政策与技术两大驱动力量正迅猛推进——强制实施的新电池安全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宁德时代推出的半固态电池已成功完成实车测试,小鹏汽车也即将推出续航里程达到400公里的纯电动混合动力车型。
现在急着下单,可能完美错过技术红利期。
固态电池突破绝不只是续航数字游戏。
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长期停留在300Wh/kg这一上限,已有近十年的光景,这情形恰似当年智能手机在续航能力上被键盘手机远远甩在身后。
半固态电池技术将能量密度直接提升至400Wh/kg,这一数值意味着在相同体积下,其容量相当于传统油箱能装载汽油的三分之一还多。
欣旺达实验室的数据十分惊人,他们的全固态原型电池在经过超过2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依然高达85%以上。这意味着,电动车在报废之前无需更换电池,这一愿景或许真的即将成为现实。
混动车加大电池的套路其实藏着行业阳谋。
理想汽车在去年悄然提交了一项专利申请,该专利涉及的车载发电系统具备直接为电池组充电的功能,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便携式充电器。
这招要是普及,充电桩焦虑直接变历史名词。
长安深蓝推出的超级增程技术堪称一绝,其发动机的热效率高达43%,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丰田的混动系统,高出五个百分点。再加上60度容量的电池包,在市区行驶时可以完全以纯电动模式运行。而且,即便是在高速行驶时,其油耗也比燃油车低出两升。
电池安全新规不是简单打补丁。
新国标规定的热失控预警系统规定,电池必须在冒烟前30分钟发出警报,这一要求比目前的标准提前了四倍的时间。
广汽弹匣电池2.0型成功通过了针刺实验且未发生起火现象,其关键在于电解液中添加了阻燃成分,而这种阻燃剂原本属于航天领域的高科技材料。
更为严苛的是,强制规定电池包需承受从2米高空中跌落,这相当于在车祸中整车腾空后撞击地面,电池依旧不能有泄漏现象。
急着买车的不妨看看手机进化史。
2010年购入高端手机的消费者如今连微信都无法安装,然而到了2014年4G技术广泛推广后换购新机的用户则实现了盈利。
新能源汽车正处在4G通信技术发展的前夕,每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约60万个充电桩,国家电网的快速充电站每度电的成本已经从0.8元降至0.4元。
来年同期,或许仅需二十万元即可购得续航能力超千公里、充电仅需十分钟、且经撞击不易燃烧爆炸的汽车,此时此刻加入国军似乎已无必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