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发布:此篇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账号为ifanr,执笔人是张成晨,钛媒体获得授权后进行传播。
马斯克可能是全世界最擅长「画饼」的老板。
他声称要革新全球,应对气候变迁,将人类送往火星,借助人工智能解析宇宙奥秘,同时致力于缓解人口困境,并从自身多生育着手。
马斯克并非痴人说梦,许多目标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团队成员也甘愿追随他,一同为理想拼搏。
然而,某些时刻,工人们的体验竟似安徒生笔下的寓言,在层层叠叠的垫褥中感受着硬豌豆的压迫,倍感不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困扰,在宏伟蓝图面前显得格外刺眼,因而他们难以接受马斯克。
美好的星辰大海,有毒的工作文化
最近,SpaceX 被「美国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这个联邦机构告发了,说他们在 2022 年因为收到了一封批评马斯克的公开信,就违法地辞退了 8 个工作人员。
这封信由部分职员拟定后在公司内部散布,要求 SpaceX 及马斯克公开发言终止合作关系,同时希望公司改进反骚扰机制。
员工们并非故意自找麻烦。
二零二一年,有四名 SpaceX 工作人员声称遭受过性侵犯;二零二二年,马斯克本人被曝出骚扰空中乘务员,并支付了二十五万美元达成和解,他公开辟谣,指责这是“政治诡计”,接着又在社交平台上就此事发表涉及性器官的言论,导致公司内部人士及社会大众强烈反感,批评他与特朗普别无二致。
公开信也由此诞生,然而结果并不圆满。
SpaceX 的负责人 Gwynne Shotwell 阻止了相关信息的扩散,在短时间内处分了两位相关人士,第二天又解除了五位员工的职务,理由是他们干扰了团队重要的工作重心:务必集中精力在自身职责和 SpaceX 的核心目标上——那就是要尽快实现让人类登陆火星的宏伟计划。
另有 SpaceX 高管在数日后的内部集会上指责公开信属于偏激举动,称马斯克在公司拥有绝对权力,倘若职员对其观点持有异议,不妨主动提出离职申请。
SpaceX 遇到的麻烦不只是老板的言论风波和性骚扰丑闻,更让职员们感到心寒的是不完善的安全保障。

图片来自:Reuters
路透社根据公开资料统计,自 2014 年起,SpaceX 的 6 个制造与发射基地,至少发生了 600 起未披露的工伤事件,其中一人死亡,一人陷入昏迷,另有多人留下永久性残疾。
2022年,有一家工厂的事故发生概率为4.8%。这个数值远超行业整体状况,达到了普遍标准的六倍。
这些信息大多源自工作在制造前线的劳动者。路透社指出,SpaceX 存在普遍性问题,运作方法不够规范,工人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常常在培训不够和过度劳累的状态下工作。
有些焊接人员,于墨西哥湾尚未开发的沙滩搭建临时住所,每周持续工作六天,每天十二小时,在近38摄氏度的闷热环境下作业,感到身体不适时便进行静脉注射,稍作调养后重新投入工作。
倘若遭遇狂风,为避免工作受扰,负责人会封闭帐篷并阻断空气流通,却不配备防护呼吸用的器具,劳动者便被迫在有害的尘埃中一同呼吸,共同承受命运。
SpaceX轻视安全的主要缘由,与那些不敢发声的员工如出一辙——为了节省开支,追求进度,力求早日飞往火星拯救人类。倘若效率受阻,那么安全措施便可以弃之不顾。
这件事也与马斯克的个人理念紧密相连,身为企业掌舵人,他更看重长远规划而非安全考量,对安全问题并不特别在意,有时还会流露出幼稚的性情。
马斯克有次在 SpaceX 办公室被拍到操作火焰喷射装置,他脸上显露出十分得意神色,旁边有同事担心他可能点燃自己的头发。
更让人不解的是,由于埃隆不喜欢鲜明的安全黄色,SpaceX 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的设备被重新粉刷成了黑色或者蓝色,工人们不能在他面前穿黄色的马甲,只能用红色的胶带来替换黄色的胶带。
他的行事风格,偶尔能被称作不喜繁文缛节的标签。他曾在音频节目里含笑提及,为了让获得发射批准,SpaceX 需要找来一只海豹,让它在耳中戴上接收装置,播放火箭爆炸声响,以此向动物监管机构表明,该生物不会受到火箭发射的影响。

监管的过度固然不对,马斯克的散漫似乎也过了火候。
同前往火星的宏伟计划相比,安全问题与不当言论都显得微不足道,劳动者只能独自承担风险,为马斯克的蓝图贡献力量,遭遇损害后,仅能领取少量抚慰金离职,其中一位被解雇的员工十分不忿
在 SpaceX,火箭或许能够循环利用,然而研发火箭的工程师却常被当作一次性用品。
自律的卷王,糟糕的老板
同类的状况见于特斯拉公司初期。2017年,《洛杉矶时报》披露,特斯拉制造场所2015年的安全事件发生频度,较汽车制造整体行业基准值高出31个百分点,其程度与木材加工企业和肉类屠宰机构的状况相仿。
特斯拉未作回应,这实属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考验,公司承诺将进行优化,压缩工作时长,增补更多工效学研究员,力求将风险控制在行业水准以下。
对于安全问题的得过且过,和马斯克对员工的严格要求截然相反。
他的待人之道十分明了,他自身力求进步,同时期望他人也能奋发图强。
马斯克每周七天都投入工作,每天尽量保证六小时睡眠,否则会感到剧烈头痛,每年仅有两到三天完全休息的假期,常常在办公场所过夜,深夜会向领导发送电子消息,或者主持线上会议。
在那之后,他视察特斯拉制造基地,因见工人无法解答疑问而怒而辞退他们。自从买下 X 后,他领着水槽前往总部,公司职员数量从七千五百人锐减至一千五百人。他不赞成居家办公,二零二二年十一月,通过 X 向全体人员发布首封公开信,要求每个人每周必须在办公地点工作满四十小时。
马斯克最为看重的概念或许是效率。在他接手 X 后,技术部门彻底优化了服务器架构,重新设计了内容分发与排名机制,编程总量从七十万行压缩至七万行,运算资源消耗降低了百分之五十。他对此十分满意:增加一行程序只能得一分,而移除一行程序却能获得双倍积分。
那位因办公室睡袋而走红的 X 部门主管 Esther Crawford,以往常被指责是马斯克的应声虫,结果在 2023 年 2 月,没能幸免于被解雇的结局。

二零二三年七月,她通过一段时长十五分钟的视频,率真地梳理了在马斯克身边任职期间的体会。
X 在马斯克到来之前,运作迟缓,管理混乱,流程复杂,耗费数月开发的功能最终却下线了。在马斯克到来之后,X 变得高效,说削减人员就削减人员,强硬的项目期限迫使团队长时间工作。
然而存在一种反常现象,产品与业务层面的抉择多数时候源于马斯克的直觉判断,并非自基层逐步推进,也非借助 A/B 测试,更不倚重海量数据或专业见解,他会在个人 X 账号发起公众投票,还会向亲友及传记撰写者征询意见。
这导致了马斯克缺乏普通用户的视角,也导致了马斯克的善变。
例如,自 2023 年 8 月起,当将外部网络的信息网址传送到 X 平台时,内容简述会消失,部分受众或许会误以为是单图内容。这一变化显著降低了页面跳转的可能性,也对资讯站点的人气造成了冲击。
这项调整由马斯克亲自决定,主要考虑是提升视觉效果,他更倾向于让内容制作者在 X 平台直接分享较长的文章,而他本人已经很少浏览常规的新闻信息了。不过近期,标题又重新被采用,只是字体变得非常细小。
马斯克就任后,X 平台上的不实消息传播引发了广泛批评。他首先解雇了信任与安全部门的大批成员,紧接着又对审核流程进行了根本性调整,把原先仅限名人享有的「蓝 V」认证,转换成了向所有用户开放的有偿服务。
但就像在 SpaceX 一样,X 仍然由马斯克说了算。
Sheon Han 在《纽约客》上写道,他自 X 公司离开后,发现那里已经不允许公开批评马斯克了。过去,人们可以直呼联合创始人的名字,或是提及首席执行官,高层们也会巧妙回应,但现在,只要对马斯克提出疑问,就可能面临被解雇的下场。
这是 X 的前职员们觉得马斯克管理不善 X 的缘由。他精通工程、熟悉技术、了解汽车,但未必明了社交软件,以及怎样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为他本人就是个不擅长交际的人。
在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的《马斯克传》中,提及了马斯克的所谓「恶魔模式」,此乃其内在的另一面,每当员工无法适应其步调,他便显露出自称暴君般的特质。
艾萨克森强调,这种做法在百分之八十的情形下能够奏效,而在剩余的百分之二十时候则会引发状况,造成工作人员不敢将不利的消息告知马斯克。
离开的 Esther Crawford 也表达了相似的感受,她觉得马斯克本人很有意思,不过他也有不少古怪之处,像是反复讲述那些相同的故事和笑话,有时还会立刻从高兴转为生气,马斯克的大胆、热情以及叙述技巧确实令人振奋,但他的缺少共情能力却让人难过。
让人又爱又恨的科技界顶流网红
然而,即便曾是公司一员的人,也难以完全憎恶马斯克,他们内心甚至交织着既爱又恨的矛盾情绪。那些经常抨击马斯克的媒体,照样长年累月,真实地将他当作吸引关注度的关键人物。
几乎在同一时刻,SpaceX 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而马斯克也因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而卷入了涉毒争议,据称在私人聚会场合吸食了包括可卡因和摇头丸在内的违禁药品。
他强烈谴责报道内容失实,声称自己一直按计划接受药物检测,激烈批评华尔街日报不配用鸟粪做卫生纸,暗指这是美国主流媒体对他发起的又一次诽谤,他的支持者认为这是传统媒体在打压 X 的快速崛起。
大众热衷追踪马斯克的所作所为,职员们对他的看法分歧很大,这种现象完全可以理解。
一方面,马斯克的目标是探索遥远的太空,为人类长远发展做准备,他坚持认为宁可积极预期而偏差,也不愿消极判断而准确。
他在电动车辆、智能科技、飞行探索、网络通讯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已经严重束缚了美国的行动,即便是五角大楼也常常需要向他请教看法,领英的创办者甚至评价说,马斯克在某些时候表现得如同昔日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他本人就代表着整个国家。
二零一二年,马斯克向《连线》杂志透露,他曾经浏览过 NASA 的官方网站,却未能找到前往火星的行程安排,这令他感到十分诧异,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位置,于是他决定自行展开行动,在二零零二年创建了 SpaceX 公司。
马斯克设定了时间节点,然而未能准时达成目标。他未能实现 2014 年搭载乘客进行月球轨道飞行,SpaceX 直到 2020 年才启动首次载人飞行计划。超级高铁项目也未能落地,列车无法达到接近航空器的速度。星舰两次发生爆炸,尽管每次都有改进,但火星探索的愿景依旧遥远。
某些人声称马斯克是个彻头彻尾的造假者,然而他正一步步实现既定蓝图,因此他的支持者们坚信,他定能抵达每一个理想的彼岸,他行事不计后果,勇于挑战极限,做事雷厉风行,尽管偶尔会弄巧成拙,但诸如 SpaceX 在资金链断裂时孤注一掷的第四次试飞,总能在千钧一发之际绝处逢生。
另一方面,马斯克并非百无聊赖,他是个声名显赫的富豪,一个深陷大众文化洪流中的存在。
马斯克承认曾使用违禁品,在一位喜剧艺人的表演中吸食过大麻,他声称为了治疗抑郁情绪,会服用微量氯胺酮,认为这种药物的效果远胜于那些使人昏昏欲睡的常规抗抑郁药。此外,他还多次对毒品发表戏谑言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收购了可口可乐公司,就会把可卡因加入饮料中。

二零一八年,马斯克曾开玩笑说要拿每股四百二十美元的价钱把特斯拉收归私有,结果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调查他。那一年,马斯克还当众说一个批评他的潜水员是性侵儿童的人,在法庭上他的律师辩称,那只是句激烈的批评,并不说明真有那回事。
更需留意的是,马斯克觉得 X 平台本就缺乏严肃性,人们无需过于在意其发布的每则信息,他不仅会攻击他人,也会自嘲,会反驳扎克伯格,会指责政府部门,他还要在 X 上持续放纵言论,到了 2022 年他真的收购了 X,还将该平台媒体邮箱的自动回复改成了「狗屎」表情符号。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马斯克对一个涉及种族歧视的 X 社交媒体帖子表示了赞同,许多公司在该平台上发现广告旁边出现了此类极端言论,接着苹果公司、IBM 企业以及迪士尼集团等纷纷终止了广告投放。在随后的一个公开活动中,他直接指出了迪士尼的行政主管鲍勃·艾格,并且通过粗俗的言辞强调自己不会受到广告客户的金钱胁迫。
他确实不容易受到他人胁迫。谷歌的皮查伊、微软的纳德拉、苹果的库克、英伟达的黄仁勋,这些人发表言论时总是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也主要聚焦于公司事务。
马斯克打造了个人品牌,他本人就是其形象代言人,他那张嘴经常引发问题,负面事件也构成了他公众形象的一部分。
去掉任何一项特质,他就不可能成为他现在这样的人物。他既是资本家,也是不知疲倦的工作者,还是广为人知的公众人物,他能够承受苦难,也能激发他人的坚韧,他是美国工业的掌控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