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中国电动汽车激进崛起:政策驱动、产业变革与全球竞争?

中国电动汽车激进崛起:政策驱动、产业变革与全球竞争?摘要: 中国电动汽车的激进崛起Jimmy 的播客2025/08/09在一个没有关税和技术壁垒的世界,中国的电动汽车或许会像当年的智能手机一样,在短短几年内主导全球市场。过去十年...

中国电动汽车的激进崛起

中国电动汽车的激进崛起

Jimmy 的播客2025/08/09

如果消除了关税障碍和科技限制,中国的电动汽车大概会迅速崛起,其发展速度可能堪比当年的智能手机,在几年之内就能占据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

过去十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令全球瞩目。比亚迪原先只生产电池,如今已成为世界销量领先者。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兴企业相继崛起,不断刷新市场纪录。此外,不少新品牌突然涌现,虽然生命周期短暂,但也曾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同样亮眼,总量已超越欧美各国,给对方带来明显挑战。

中国为何在电动化领域推进如此迅速且力度强劲,这背后涉及政策、资本与市场的复杂互动,究竟是怎样一番较量,未来的发展态势又将如何演变?

政策推动:从碳中和到汽车强国

此事需从全局规划讲起。二零二零年,我国在联合国相关会议上表明,要在三零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六零年前实现碳中和,而交通运输领域的减量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常规的汽油动力汽车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因此推动电动化转型,被视为达成上述减排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政策组合拳随之落地:

这种“胡萝卜 + 大棒”的模式,直接加速了市场起量。

当然,初期的利益也带来了不良后果——虚假补贴。有些公司夸大制造数据、伪造运输记录骗取了巨额补助。政府部门随后严厉打击,撤销其资格、追讨款项,并逐步减少补贴,让市场回归给那些具备真正实力的公司。

产业爆发: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链条优势

中国电动车的蓬勃发展,并非仅靠汽车制造商的强大,而是得益于整个产业环节的协同进步。

中国已具备全球顶尖的规模和技术优势,涵盖了动力电池、电机以及电控这三大关键部件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稳居全球电池销售量榜的前两位,为众多国内外汽车制造商提供产品支持。

到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全国汽车市场总量的 31.6%,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接近 35%。比亚迪销量达 302 万台,位居全球首位。理想、蔚来、小鹏等品牌也在各自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拥有稳固的市场地位。

出口激增:中国制造驶向全球

出口成为近两年来的显著增长点,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0万辆,同比提升了77.6%,销售目的地包括欧洲、东南亚以及中东等区域。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十分之七以上;在欧洲市场,比亚迪、上汽、蔚来等企业正在迅速扩张销售网络并建立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开始设置贸易障碍——美国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关税直接上调至百分之百,欧盟则启动了对华反倾销调查程序。这预示着全球范围内的行业竞争将愈发白热化。

与欧美日的差异:中国更激进

日本继续侧重混合动力和氢能源技术,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不足百分之三;美国虽然拥有特斯拉品牌,但电动车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仅占一小部分;欧洲地区虽然制定了积极的政策,计划在2035年禁止销售传统燃油汽车,不过其市场发展速度不及中国。

中国的模式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整体规划,广阔市场,迅速步伐,通过政策,产业环节和购买方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全球领先的电动化发展。

新势力的“亏损生存术”

这几家车企比如蔚来、小鹏、理想,尽管销售业绩持续攀升,但在财务报表上仍然面临百亿级别的亏损问题。它们究竟是如何维持正常运营的?

关键因素在于资本与当局,蔚来在面临重大危机时,合肥市政府曾注入70亿元财政支持,同时吸引到中东主权基金提供的25亿美元投资,小鹏与理想同样获得地方产业基金及大型企业资本的扶持,从投资方的视角来看,这实质上是一场关乎争夺未来市场机遇的持久竞争

未来趋势:从价格战到全球化

接下来几年,中国电动车行业将进入“淘汰赛”:

中国电动车的故事,还远未到终章。

我的观点

然而,电动化趋势迅猛发展,但我对传统内燃机汽车依然存有浓厚感情。这类汽车不只是出行工具,亦是设计师大胆创意的艺术展现。它们奇特的轮廓、别出心裁的构思常常令人赞叹。例如近期我在街道上偶遇一辆日本制造的光冈汽车,其造型别致优雅,似将古典韵味与摩登风格巧妙结合,让人不禁停下脚步细细观赏。这种构造在电动车辆时期愈发少见,使人愈发思慕那个彰显个性的汽油动力汽车时期。

我在街头看到的一辆造型别致的汽车 - Himiko(卑弥呼)

我在街头看到的一辆造型别致的汽车 - (卑弥呼)

中国在电动化领域的积极作为,既是保障能源供应与实现环保承诺的必然举措,也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宝贵契机。电动车使中国在全球汽车制造链条中,无需经历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落后时期,便直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

往后,主要困难不在本土,而在全球范围——能否突破欧美设置的商业障碍,以及应对日韩的技术竞争格局,将影响此项行业转型能持续多久。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